2025年是我國核工業創建70周年,也是秦山核電開工建設40周年。秦山核電是我國核電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縮影。40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秦山核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在技術發展、安全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孕育出“秦山經驗”,用實際行動為全球核電領域的中國品牌增添榮光。
唯有自主創新才是發展正途
1985年3月20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在秦山開工建設。彼時,我國核電技術基礎薄弱,研究設計處于“從0到1”的摸索階段,技術封鎖使我國在關鍵設備和技術上處處受限。
拿關鍵設備的焊接技術來說,一家外國企業答應以10萬美元的價格提供焊接技術手冊,然而該企業所在國政府卻附加兩條“霸王條款”——使用這種焊接技術,必須向該國報備;焊接時,要有該國專家現場監督。
“這如何使得!”秦山核電總設計師歐陽予親自上陣,聯合焊接專家潘際鑾,半年內攻克了這項技術,把省下的10萬美元用于其他技術的自主攻關。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秦山核電的2.4萬臺件設備、1.76萬臺套儀表和控制屏臺、1.17萬個閥門、160多公里管線和1100多公里電纜中,布滿了秦山核電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火熱烙印。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并網發電,實現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光榮”。此個人空間后,秦山核電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電工程相繼建成。在此過程中,我國先后掌握了30萬千瓦級、60萬千瓦級、100萬千瓦九宮格級核電技術。
四秩芳華,在秦山核電誕生了超過1000項授權專利、訪談130余項標準,包括2項國際標準、7項國家標準,成為核電技術的“創新燈塔”。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必須自己干!”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何少華的肺腑之言,與“自主創新、融合發展”的“秦山經驗”相互印證,成為中國核電事業發展最生動的注腳。
核安全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安全,不僅是技術底線,更是對國家尊嚴的守護。”四十載光陰,秦山核電人用質量提升行動和一整套質量管控體系,交出了核安全的“中國答卷”。如今,這套成熟的質量管控體系已經在各大核電系統中廣泛使用。
網格化責任田、反差率考核、風險識別模型……作為我國核九宮格電發展的先行者,秦山核電在安全管理上從未懈怠。這里首創的“高風險管控”模型,不僅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嚴苛評審,還被許多國家視為學習樣本。越南代表團參觀后驚嘆:“這里的智慧安全體系,是教科書級的范本。”
“過去憑經驗,現在靠數據。”秦山核電核安全處處長張紅耀介紹,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秦山核電緊跟時代浪潮,實現從“人防”到“智防”的跨越,“用無人機開展智巡,用5G+全景監控充當‘千里眼’,用大數據預判風險隱患……科技發展為核安全添加了一層‘金鐘罩’”。
在秦山核電技術處處長鄧志新看來,數字化不只是工具,更是重構未來的語言——“通過實施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秦山核電維修響應提速60%,庫存成本下降30%,百萬機組大修工期從45天優化至28天,刷新行業紀錄。”這套“秦山標準”已輸出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全球核電注入澎湃中國動能。
“核安全是刻在秦山核電人骨子里的信仰。”如秦山核電安全質量處處長郭守鋒所言,正是所有員工的審慎與堅守,秦山核電才連續多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
為核能應用開辟廣闊天地
1991年,中國大陸首批35名核電操縱員在秦山誕生,他們經過嚴苛培訓,從零起步掌握了反應堆“駕駛”技術。作為中國核電自主化的“種子”,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長為中國核電領域的“參天大樹”,將“秦山經驗”輻射至“華龍一號”等新一代核電項目。
如今,核電“搖籃”再啟新程、譜新篇,為核能應用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長期以來,我國醫用同位素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價格昂貴且供應不穩定。作為國內唯一擁有商用重水堆機組的核電基地,秦山核電利用先天優勢開展同位素生產研發。2024年4月,我國首次利用核電商用堆批量生產的碳-14同位素出堆,實現碳-14供應全面國產化。同年12月,我國首個商用堆在線輻照生產同位素裝置投運,該裝置可批量穩定生產包括镥-177、鍶-89在內的多種醫用同位素,產能可充分滿足國內需求,為我國醫用同位素自主可控供應、核技術多元應用拓展貢獻了力量。
“‘雙碳’目標下,核能是綠色革命的引擎。”中核浙江電能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繼榮告訴記者,依托秦山核電,我國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熱項目——浙江海鹽核能供熱示范工程第一階段項目于2021年投運,并逐步擴展到公共建筑、辦公樓宇、商務酒店在內的眾多區域和應用場景,展現出核能服務民生的巨大潛力。
“核能+石化”等項目加速推進,為數據中心提供穩定清潔能源,助力海鹽縣“零碳未來城”打造……秦山核電惠民利企的腳步越走越快、越邁越穩,從核電“搖籃”加速成長為“零碳先鋒”。
此刻,晨光熹微,秦山核電廠區內,鐫刻著“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家教的紀念碑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著一代代核電人從拓荒灘涂到領跑世界的征程,更昭示著中國邁向核電強國的光明未來。
(本報嘉興海鹽3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張曉華 本報通訊員 李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