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包養網太空种子结硕果_中国网

包養網我国航天育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

太空种子结硕果

清明节前完成播种后,江西省遂川县碧洲镇农民王头生隔三差五就会来到水田边,查看“太空莲”的长势,“你瞧,现在都长出立叶了,后期管理好,收成错不了。”

“上过太空的莲子就是包養平台推薦不一样,亩产翻番、口感鲜甜。”王头生打开了话匣子,“亩产1000斤,毛收入6000元,真是实实在在的致富莲。”

王头生所说的“上过太空的莲子”,便是航天育种的成果“太空莲36号”,如今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占全国白莲种植面积的80%以上。

“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让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再选择可遗传的优良变异用于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植物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介绍。

1987年8月,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水稻、辣椒等种子,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据介绍,目前我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

航天育种的一大批新品种已走入市场、走上餐桌,进入日常生活

在“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10号馆的航空育种展区里,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长势良好。“这里共展示了13个新品种,都是航天育种成果的代表,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优点。”场馆负责人马尊娟介绍。

早年间,来自山东省平度市的47克青丰一号小麦种子、20克马家沟芹菜种子、21克明村大黄埠西瓜种子、10克樱桃番茄种子随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一起飞上太空,种子返回地面后,运用选育、杂交等技术,丰富了育种遗传资源,为培育出产量更高、抗性更强、品质更优的新品种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参考与支持。

“太空西红柿现已经过5代繁育了,今年夏天市民就能尝鲜了。”这些西红柿色泽比较深,而且个头相对较大。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村党支部书记吴仁杰说,今年村里种了5亩太空西红柿,长势好、个头大、产量高,而且非常甜,“据专家检测,它所含的番茄红素要比普通西红柿高出4到6倍。”

原产于北美地区的蔓越莓,如今成了黑龙江特产。为了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蔓越莓新品种,黑龙江省抚远市的蔓越莓种子曾两度搭乘神舟飞船。比拳头大的彩椒、又大又甜的草莓……太空种子落地发芽结果,扮靓百姓餐桌,丰富着人们的味蕾。

“从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到花卉牧草等,航天育种的一大批新品种已走入市场、走上餐桌,进入日常生活。”刘录祥介绍,我国先后利用各类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等,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等主要粮棉油作物,以及番茄、辣椒、黄瓜等园艺作物中,育成和应用了一系列新品种,在牧草、林木、花卉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

“太空旅行”后,距离成为真正的太空种子还有很长的路

不是所有的种子上天后都会发生奇妙变化。有的种子在空间飞行一周,最长的在太空中遨游了27天,能够改变的概率可能只有千分甚至于万分之几。“不管是航天育种,还是其他育种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创造变异、选择变异,然后利用变异的过程。育种专家培育太空种子,不仅追求产量,同时也看重品质提高、营养改善等优良性状。”刘录祥介绍。

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航天器的每一克载荷资源都很宝贵,上天的种子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刘录祥说,航天育种材料种类丰富,既有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等种子,也有不同地方特色品种和珍稀物种的种子,还有微生物菌种等。近年来,在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和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下,一批批“希望的种子”乘着神舟飞船升空、跟着“嫦娥”航天器绕月,实现批量化航天育种。

“太空旅行”是第二步,在这之后,距离成为真正的太空种子还有很长的路。据介绍,要培育出比较成熟包養行情的品种,至少要8—10年时间。漫长的选育过程中,产量、抗性、品质、市场价值等每一项都要过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大量的品系在试验的过程中被淘汰,留下来的只有通过专业机构品种审定(或鉴定)的,才叫太空种子,比例非常小。”刘录祥说。

如今,经过航空育种的小麦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的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航天育种只是一种诱变方法,回到地面后的选育方法与常规育种没有太大区别。”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有限公司技术员杨光伟介绍,种子回来后,要进行地面第一次试种,出苗后选择有良好变异的单株进行第二代种植,然后把好的突变体后代再进行第三代种植,经过多代繁育最终获得稳定的新品种。

3月8日,北大荒薯业集团与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签订空间生物搭载试验项目合作协议,合作期限3年。试验过程中,北大荒薯业将提供马铃薯薯粒(三个品种)、马铃薯实生籽(三个组合)进行搭载试验。“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航天育种已成为创制新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北大荒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马力说。

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构建基于空间站的航天育种新体系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厅,各式各样的太空种子被装在一排排贴有品种标签的透明罐子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1994年开始航天育种研究工作,至今已有30年。

包養網

“鲁原502”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也是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中单一品种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鲁原502’解决了小麦大穗型品种易倒伏的难题,已成为全国主导品种,累计推广1亿亩。”刘录祥说。

水稻、小麦、棉花、蔬菜……利用航空育种技术,我国已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国审超级稻品种Ⅱ优航1号,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协同改良,创造并保持了再生稻百亩单产世界纪录;2021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高产优质面条小麦品种航麦802,耐盐性和综合抗病性突出,适应性强;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定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航麦106,抗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能力强,膳食纤维含量高。

航天育种的关键之一是种子材料的空间搭载。2006年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组建,联合有关方面启动航天育种工程,发射首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包養網根据计划,2024年将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推进可重复利用返回式卫星工程,发射第二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同时,目前利用地面高能加速器模拟宇宙粒子开展的航天诱变机理研究也取得良好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航天育种。”刘录祥说,育种专家可以通过开发空间辐射生物学舱外暴露装备与技术,开展真正的太空诱变育种,构建基于空间站的航天育种新体系,一方面可以精准设计和深度解析航天诱变机理,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及重大基因诱变发掘与性状整合,开发多样化的新品种。接下来,将结合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等重大工程,发挥航天育种在新种源创制中的优势,开展协同攻关。(记者 常钦)

新华全媒+ 查包養網站| 制度创新试验田 新兴产业聚集地——天津自贸试验区九周年“结硕果”_中国网

新华社天津4月21日电 题:制度创新试验田 新兴产业聚集地——天津自贸试验区九周年“结硕果”

新华社记者王井怀、宋瑞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挂牌9年来,这个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蓬勃发展:年均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年均进出口额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以天津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30%的外贸进出口额和40%的实际利用外资额。

9年来,这片119.9平方公里的土地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以先行先试为使命,成为天津乃至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2024年1月16日,大型集装箱班轮“巴赫”号靠泊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不断涌现制度创新

今年初,商务部发布第五批23项“最佳实践案例”,天津自贸试验区入选3项。

在“船舶监管申报新模式”案例中,天津海事局针对同一港区内跨不同分支海事管理机构作业频繁的港内作业船舶,研究出台天津辖区“港内作业船舶集中航次日报包養網價格”服务,港内作业船舶仅需向一家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多家海事管理机构便可共享数据。

受益者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月均报告从6000余艘次减至1800艘次,降低70%。节约的时间每月可增加240艘次作业量,产生效益约120万元。同时,这种模式可以缩短船舶待港时间,大幅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企业每年节约船包養舶燃油成本1000多万元。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其中有42项引领性、标志性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挂牌9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持续进行制度创新,一系列创新成果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积蓄新力量。”天津市副市长李文海说。

扩大制度型开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天津自贸试验区编制实施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方案,全面提高享惠水平。2023年,天津市企业在RCEP项下享受关税优惠商品的进出口货值超120亿元,同比增长79%。

当前,自贸区正在实施提升行动。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说,天津明确提出要争创通道型、平台型、制度型、都市型、海洋型 “五型”开放新优势,在落实自贸区提升战略中书写好天津篇章。

蓬勃兴起新兴产业

日前,50辆氢能重卡通过绿色租赁业务,陆续在浙江投用。绿色租赁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一张名片,试验区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数据显示,天津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规模超2.1万亿元,占全国1/4。

这样的名片还有很多。商业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近3000亿元,占全国30%;数字货运产业加速聚集,网络货运规模占全国15%;平行进口车独占鳌头,2023年在天津口岸通关的平行进口汽车占全国总量超七成……

近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设立基层法院国际商事审判庭和融资租赁等六大专业法庭,首创“信用+应用”资产担保方式等,让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一路保驾护航,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处女地’。”博雅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磊说。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包養網政策制度,各路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奔涌汇聚,天津自贸试验区动能澎湃,优势产业引领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展现活力,创新主体发展壮大。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不久前,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一站式”路线图。

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市场包養条件,在改革、开放、创新的进程中不断迈上协同发展的新台阶。

天津优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机制,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港口资源联动、金融创新协作、产业融合互促、资源便捷流动等方面,打造协同创新“一张清单”、产业协作“一条长链”、开放发展“一体化平台”、互联互通“一套机制”。

今年初,京津冀三地联合推出第五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24项,事项累计达到203项,在三地自贸区内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累计向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分享天津改革试点经验六批次165项,创新实践案例7个。

李文海说,天津自贸试验区未来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贡献“自贸”力量。

乡村振兴丨黑土地上新气象:“老查包養網站比較把式”变“新农人”_中国网

新华社哈包養網尔滨3月26日电 题:黑土地上新气象:“老把式”变“新农人”

新华社记者梁冬、唐铁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大早,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龙山村一处河边鱼塘,村党总支书记郭玉彬和村民们便开始忙着破冰捕鱼了。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春节前我们就开始忙,一直都没闲着。”郭玉彬兴奋地说。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龙山村,村民们正忙着破冰捕鱼。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龙山村资源丰富,泥河绕村而过。从前村民把坑塘水面开发成水稻田,收入一直不高。面对增收难题,郭玉彬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开启“渔稻轮作”模式,带动当地22户村民加入水产养殖,创立了冷水鱼养殖场,鱼类产品远销北京、广东、四川等地,年纯利润最高达370多万元。郭玉彬也完成了从“老把式”向“新农人”的华丽转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许多“老把式”在产业引导、培训带动、创新扶持下,逐渐转包養網变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龙山村,郭玉彬展示刚刚捕捞的冷水鱼。新华社记者唐铁富 摄

“家人们,想吃筋饼又懒得和面,就来我直播间,纯手工筋饼到货贼快……”在大庆市林甸县红旗镇一处手工筋饼加工车间内,致富带头人张喜东正和村民们忙着直播带货。

张喜东今年40岁,祖祖辈辈生活在红旗镇先锋村,村里每人不足5亩地。他种植过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尝试几年收效甚微。

“电子商务的火热给我带来了思路。”张喜东说,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掌握了筋饼制作方法。2020年他带着10多名妇女手工制作筋饼,通过直播打开市场,效益可观。

目前,张喜东创立的“筋兴业”品牌供不应求,平均日销售400单左右,年均销量近1000万张,创收300余万元,带动30余人年均增收3万余元。

近年来,黑龙江多地依托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使“庄稼汉”成了“土专家”。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多亏有县里的培训班,我学到了很多种植和经营技术,也从一名靠天吃饭的‘老把式’变成了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苑忠国的合作社正式开始土地托管经营,入股的村民尝到了土地规模经包養網营的甜头。今年,合作社签下了土地托管合同5.5万亩,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据了解,2014年到2023年间,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包養行情农民超4000人,通过“送教下乡、送课入户”为农民提供服务超过20万人次。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校长丛德全介绍,围绕食品、电商、畜牧等特色学科建设,依安县组建了技能人才培养专家库,目前已有126名专家。同时成立现代农业、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农业经济、智能工程5个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专家队伍,对接行业技术堵点,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通过免费技能培训,从农民中就地培养一批乡土人才,既顺应了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的意愿,也为乡村振兴积包養累了人才。”依安县委书记王柱说。

力箭二号将于2025年首飞 将验证为中国空间站“查包養經驗运货”_中国网

中国网1月12日讯(记者 杨佳) 2024年1月,中科宇航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在上海召开中国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讨论确认会,明确了由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创新院自主研制的低成本货运飞船产品,将于2025年执行首次飞行任务,进行在轨全流程考核验证。同时,首飞还可搭载低轨互联网星座卫星。

为进一步降低空间站上行货物运输成本,增强上行货物运输灵活性,2023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征集公告。

公告任务伊始,卫星创新院与中科宇航就启动了联合论证工作和关键技术攻关。面向中国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高承载、高效率、低成本”的三大核心需求,研制团队通过“船-箭-货”一体化天地运输系统方案设计,聚焦低轨批产设计理念、多手段降重保质、高智体辅助装箱、全数字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以低成本货运飞船与力箭二号液体包養網运载火箭相结合的船箭协同解决方案。

方案具有配置灵活、载货比高、流程高效等特点,在中包養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的方案竞标中成功入围,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的支持,随后进入了方案详细设包養網包養網阶段。

“力箭二号”是中科宇航自主研发的一款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继承了“力箭一号”优秀基因和先进技术,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采用CBC构型(Common Booster包養網排名 Core,是指采用同样的火箭级段组合起来,成为火箭一级。能够有效简化设计、制造和流程控制,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多快好省地大幅提高运载能力。),通用芯级直径3.35米,总长53米,起飞质量628吨,起飞推力766吨。该型火箭SSO(Sun-Synchronous Orbit ,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7.8吨,LEO(Low Earth Orbit,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2吨,具备太阳同步轨道、近地轨道、转移轨道发射能力。具有大运力、高可靠、低成本的特点,可以支持我国低成本货运飞船、卫星互联网组网、空间科学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以及助力深空探测任务。

此次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拟执行的低成本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参与中国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工程研制及发射任务,对提升我国航天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国新办就疫情防控查包養心得一线巾帼奋斗者的工作等情况举行记者见面会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国网:

记者见面会出席人员名单:

李述永: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袁雅冬:河北省援鄂抗疫第一、第二批医疗队队长

钟小锋: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张春香:武汉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

廖君: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

杨雪:志愿者

2020-03-07 20:44:21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记者见面会,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场记者见面会。疫情发生以来,有这样一些人,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子女的妈妈,丈夫的妻子,同时也是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最美的巾帼战士。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特别邀请她们中间的代表与记者朋友们见面,分享她们的故事。首先请允许我逐一介绍一下她们。她们是: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钟小锋,河北省支援湖北第一第二批医疗队队长、河北医科大学大内科主任、呼吸与为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述永,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廖君,武汉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张春香,志愿者杨雪。

好,下面请她们分别作个自我介绍,和大家聊上几句。首先请小锋护士长。

2020-03-08 16:05:16

钟小锋:

大家好,我是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的护士长钟小锋,我在ICU工作了16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医院是第一批定点医院,全员参与奋战,我是其中普通一员。60多天来,我和我的团队奋战在一线,大家都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有丝毫怨言,因为我们穿上这身白大褂,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的工作是在与死神进行赛跑,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我们ICU收治的病人,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病情重,没有办法交流,结果经过我们一点一点的努力,有时候患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与我们进行互动,我们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两个月以来,我们也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有一次我随手拍了一张我们抢救的照片,经媒体报道以后,被一位歌手看见,然后他就创作了一首战“疫”歌曲《和你在一起》,我们知道以后特别高兴和振奋。

我们是一支经过严格训练和打磨、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我和我的团队一定会带着希望与疫情抗争到底。谢谢。

2020-03-08 16:50:02

寿小丽:

小锋护士长所在的肺科医院是首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工作的ICU严把生死之门,救治责任重,感染风险大,工作强度高,真诚地祝愿,通过小锋护士长以及所有白衣天使们的努力,患者能够早日出院,疫情能够早日结束,也让你们能够好好休息一下,谢谢小锋护士长。下面我们请袁雅冬医生。

2020-03-08 16:50:16

袁雅冬:

大家好!我是河北医疗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袁雅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陆续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我也是其中的一员。1月26日,也就是正月初二,河北省委省政府吹响了集结号,作为呼吸科医生,虽已年近花甲,主动请战,出征武汉。

疫情严重,我们深知这是与时间赛跑,争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为患者赢得希望,赢得生命。我们150人乘坐了一夜绿皮火车,于27日凌晨4点半抵达武昌火车站之后,迅速与武汉市第七医院进行对接,争分夺秒开展救治工作。我们负责这家医院四个病区的医疗护理工作,同时,承担工作强度比较大、感染风险比较高的重症监护室和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当时,日均管理患者在190人左右,并且一半以上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经过43天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有250多个患者治愈好转出院。

无论是SARS还是流感,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和我的团队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今年春节,再次踏上征程,防护口罩和隔离衣下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祖国大地上每一个人幸福、自由的呼吸。我们将以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做好健康卫士,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03-08 16:50:59

寿小丽:

袁老师已近花甲,依然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谢袁老师,也感谢各省(区、市)驰援湖北的医疗队,也请你们一定照顾好自己。谢谢袁老师。下面我们请李述永主席作介绍。

2020-03-08 16:51:43

李述永:

大家好!我叫李述永,是湖北省妇联主席。今年这个节日非常特别,湖北的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阶段,而昼夜奋战在第一线的,一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二是社区干部,而这恰恰是两个女性占比最高的群体。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关心、特别心疼,就在今天早上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并向全国各族各界的女性同胞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妇联迅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向全国各地妇联组织发出紧急动员令,火速驰援湖北。湖北省妇联按照省防疫指挥部和全国妇联的工作要求,我们2600多名专职妇联干部、30多万妇联执委全部下沉一线,带领广大妇女姐妹投身到这场在荆楚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抗疫大决战。在此,我想代表湖北省妇联,向全国妇联以及各省(区、市)妇联、以及在大难关头关心、帮助、包養網捐助、救援湖北的全国的姐妹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恳切的感激!

2020-03-08 16:52:02

寿小丽:

妇联是广大妇女的娘家,妇联主席就是娘家人。述永主席一方面动员带领湖北广大妇女干部群众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同时团结关爱全国支援帮助湖北的妇女同胞,让人们看到妇女真的能顶半边天,也营造了温暖的妇女之家。谢谢李主席,下面请新华社记者廖君作介绍。

2020-03-08 16:52:27

廖君:

大家好,我叫廖君,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以来,我一直战斗在抗疫报道一线,这段时间,同事们都喜欢叫我“铁人”。其实我觉得,我们这几百位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都是“铁人”,我们必须用铁的意志、铁的行动,报道击溃疫魔的战斗。

和其他女同胞一样,我的身上也有多重身份,在家里我是两位七旬老人的独生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一位军医的妻子。在工作岗位上,我是一个工作二十多年的记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在武汉上大学、工作、安家,熟悉这座城市的一街一巷,了解武汉人的喜怒哀乐,这也提醒着我,我要向世界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所经历的一切。

这段时间,我和其他女记者一样,顾不上家,更顾不上照镜子。但男同胞们说,我们戴着口罩的脸庞也挺好看。抗击疫情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只是其中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一直坚持着,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武器,向世界大声讲述战“疫”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

2020-03-08 16:52:51

寿小丽:

新闻记者是这样一群人,往往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坚守和逆行。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廖君和她的同事们深入一线,向险而行。我在武汉碰到了一位记者朋友,他对我说,在一线报道,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谢谢廖君。下面我们请张春香大姐。

2020-03-08 16:53:11

张春香:

大家好!我叫张春香,我是武汉经开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今年1月28日,接到公司通知,需要一批人在协和医院西区做保洁。当时我想,遇到这个事情,总得要有人去做,我做环卫工作十几年,有经验,我家的孩子都成人了,没有什么负担,我要站出来,我第一时间报名。我们区第一批派了15人在协和医院西区做保洁,我主要是在8楼病区做保洁,每天消毒、拖地、垃圾打包。

去之前有过思想准备,但进入病区之后,说实话,心里也害怕、也恐惧。上岗前,护士培训我们如何防护,在进病区之前,也有专业的医生反复检查我们穿的防护服、戴的眼罩、口罩、手套、脚套是否到了位,还有北京的专家、黑龙江的专家在为我们病人治病,还有其他的省都来到我们武汉支援,我是武汉人怕什么?我们的武汉一定会好起来的!谢谢大家!

2020-03-08 16:53:32

寿小丽:

春香大姐是最先一批进入重症隔离病房从事保洁工作的16名突击队员之一。是什么让她们无暇顾忌未知的风险,去干又脏又累的工作呢?我想是身为环卫人的神圣职责,也是身为武汉人一定要守护好自己家园的朴素信念。感谢春香大姐。下面请90后志愿者杨雪。

2020-03-08 16:53:51

杨雪:

大家好!我叫杨雪,是一名洪山区的青年志愿者,我主要做的是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我的表妹是同济医院的一名护士,全市公交停运后,我负责接送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还有很多和她一样初心不变的医护人员,于是我就想着应该可以做点什么。我和我的小伙伴严国贤、胡春霞商量后,决定成立“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号召刚发出包養来,就有很多人报名。我们开始思考,如果想要把志愿者工作做好,仅凭热情是不够的,首先需要保证志愿者的安全,同时还要保证志愿者的工作可以持续性开展。于是,我们就对志愿者进行了筛选。当时看见武汉市招募青年志愿者的公告,我和团队商量了一下,决定整个车队加入“洪山青年突击队”,这样更方便管理和包養網调度。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日常跑车30辆,大家每天在路上接送医护人员,做着物资运输的工作。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和大家一起保卫我们的大武汉,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谢谢。

2020-03-08 16:54:08

寿小丽:

杨雪是地地道道的90后,也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我是个70后,以前我总觉得,90后还小,他们还都是孩子,但是这次疫情发生后,杨雪和无数个像她一样的90后,甚至00后,就这样瞬间成长,他们的行动让我们看到并相信,年轻一代一定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守护好我们的未来。谢谢杨雪。

下面就进入和记者交流互动的环节,今天我们还是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2020-03-08 16:54:3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作为一名女性,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选择直面危险的勇气是从何而来的呢?谢谢。

2020-03-08 17:00:00

杨雪:

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勇敢。那天我表妹跟我打电话,问我可不可以送她回去上班,因为她住的地方距医院还有一些距离。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我很害怕,毕竟我觉得医院很危险。可是又想一想,她是要去一线救更多的病人,她都没有退缩,我觉得我应该把她送过去,我就答应她了。

在去医院的路上,她一直在教我,我们自己在家里要怎么防护,要注意哪些细节,要怎么消毒。她还说,她自己一定会保护好自己,让我不要担心了。她的坚强和乐观消解了我心底的顾虑,就这样我才有了勇气,这是我第一次心态的转变。

还有一次,我在执行物资运输任务的时候,当时是在文治街的路口等红绿灯,和我并排停着的有一辆军车,车里面的兵哥哥可能是看到我车头贴的“洪山青年突击队”的车标,于是他就把车窗摇了下来,然后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我感到很震撼,他们是来援助武汉,是来帮助我们的,他还在给武汉人加油,给我鼓劲。这坚定了我做志愿者的决心,这个瞬间让我觉得,身为一个武汉人,我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我也想为了武汉可以慢慢变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就是关于我这一路上勇气的故事。谢谢。

2020-03-08 17:05:42

钟小锋:

其实我没有考虑那么多的风险,这可能是我们的职业责任感使命。但是,我们平时ICU就收这些重症结核的患者,本身就是呼吸道的传染病,我没有时间去害怕,只是工作中做得更细致,因为我要带领我的团队们合理防护、合理运转,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战胜疾病。谢谢。

2020-03-08 17:09:23

廖君:

我想,战斗不分男女,只有我们进,疫情才能退。到现场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这是我们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在这次抗疫报道中,许多同行一次次冲向火线,进入“红”区,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疫情不退,我也不退”。我的同事熊琦是一位90后,大年三十他进入中南医院重症病房,拍摄了第一组隔离区的照片。他说,这里是他最应该出现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和我的同行一直战斗在一线的勇气所在。谢谢。

2020-03-08 17:13:11

袁雅冬:

我也来说几句。面对疫情,产生恐惧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新冠肺炎是新发的传染病,大家对它不了解,认知不充分。但是作为我们医务人员,有勇气面对它。首先,新冠肺炎和SARS一样,都是冠状病毒感染,都是呼吸系统传染病,40岁以上的呼吸科医生大多都参加过SARS的救治。从疾病的传播、防护到救治,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有效防护,就能保护好自己,只要科学救治,就能挽救生命。

另一方面,医者是需要有探索精神的,我们只有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我们只有亲临现场,深入病房,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专家。

2020-03-08 17:20:48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李述永主席。武汉疫情发生后,广大妇联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抗疫工作,请您谈谈妇联组织发挥了哪些作用?我知道您本人也一直在一线参加抗疫工作,您有什么样的感受?谢谢。

2020-03-08 17:23:26

李述永: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参加疫情防控的全过程,确实感受很深。我首先感受最深的是妇联组织的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党有号召,群有行动,这是群团组织的使命所在。疫情发生之后,全国妇联第一时间发动中国妇基会及各级妇联组织,为湖北筹集款物达到两个多亿。我们湖北省妇联发挥“联”的优势,及时将这些款物送往了一线,及时解决了我们广大女医务人员的特殊困难。当我们得知孕产妇这个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之后,我们积极争取省防疫指挥部的支持,出台了孕产妇保护的37号文。我们开通12338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还号召广大妇女姐妹立足家庭、立足社区,守小家顾大家,当好门栋防疫好帮手。今天上午,我们又开通了大型直播公益项目“家爱学院”,为广大家庭送上了“特殊时期的特包養别家教”。在防疫过程中,我们妇联组织展现出来的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动员力,是我们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点,我感受到了我们妇女半边天的力量。在整个防疫过程中,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姐妹们的身影,她们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无论是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白衣天使,还是坚守在基层的社区干部,还是成千上万、遍布城乡的巾帼志愿者,她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全民抗疫、巾帼有我”的豪迈篇章。这里面有以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乔杰院士为代表的女科学家,还有今天在座的各位姐妹代表,特别是像以身殉职的夏思思这样的巾帼英雄,她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时常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勇担使命,勇往直前。

第三点,切实感受到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一线,我们看到了送子远行、送妻出征,夫妻双双上前线的感人场面;在后方,我们看到了广大妇女姐妹立足家庭和社区,当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员、监督员和战斗员。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种“家”的温暖,深深感动着我。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何发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各级妇联组织面临的最重要而又最紧迫的课题。谢谢。

2020-03-08 17:32:07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请问袁雅冬主任,作为经历过抗击SARS这样的一位医护老兵,您在接到这次驰援湖北的任务以后,作为队长,您的压力大吗?您是怎么样去避免我们的医护人员出现感染,把他们每个人平安地带回家里呢?谢谢。

2020-03-08 17:35:02

袁雅冬:

说实话,作为队长,肯定是有压力的。我个人的安危事小,全体队员的安危事关重大。哪个队员没有父母?哪个队员没有亲人牵挂?有的队员孩子刚刚出生,有的队员为此推迟了婚期,这里相当一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们第一次面对这么重大突发事件,不远千里支援武汉,我有义务、更有责任把大家平平安安地带回家。大家也都亲切地称为我“袁妈妈”、“袁老师”,真的是压力山大啊。可是,只能把压力变为动力,把院感防控作为生命红线,做实做细。

首先,我们从个人防护方面,除了反复培训、制度流程上墙外,我们更注重的是实际操作——穿要严实、脱要防污染。从进病区到出病区,以及在病区工作期间,我们的院感老师逐一检查,全程监控,时刻提醒,确保不出任何纰漏。

第二,从医院环境上,我们协助医院完善布局和流程,比方说,我们把病区的入口增加缓冲区,加强医院的洗衣房、消毒室、检验科以及更重要的医务人员休息区的消毒管理等。

第三,从生活住宿方面,我们严格要求酒店加强消毒,尤其是公共区域的消毒,像走廊、电梯间、电梯按钮、门把手等等;同时,要求队员早晚两次测体温,每日汇总,每天会根据异常情况,逐一了解问候。我现在基本成了大家的随队保健医了。

总之,从医院到酒店,从群体到个人,我们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全力做到防护先行,防控无死角,全力以赴做到“零感染”!谢谢。

2020-03-08 17:43:40

寿小丽:

听到袁老师讲的,我不由地想起前几天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援助湖北的医包養疗队队长念了一首他的队员的丈夫写给妻子的信,信中这样写到: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所有的白衣天使都平安回家。下面请继续提问。

2020-03-08 17:45:22

湖北日报记者:

在疫情发生之后,大家都在家中躲避病毒,请问环卫工人和志愿者,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还是决定去一线,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在疫情期间,最触动你们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谢谢。

2020-03-08 17:48:59

张春香:

在刚开始报名的时候,我老伴不同意,说我年纪大,抵抗力差,容易感染。我说,医院的防护都很好,我们工作中和医生一样的穿防护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卫生,做好防护,没有问题。我姑娘知道之后,打电话跟她爸爸说,爸爸,只要妈妈想做的事情,你就让她去做。在我姑娘的劝说下,我老伴同意了。

最感触我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去病房收垃圾,看到一个婆婆的便盆满了,我拿去倒掉,冲洗干净,放到原位。婆婆向我表示感谢,我说婆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只要配合医生,治好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婆婆向我点了点头。我安抚了婆婆的情绪,帮助婆婆建立了战胜病毒的信心,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在结束保洁之后,我们来到酒店隔离了14天,我们15名环卫工人都很好,当前也回到了自己的环卫工作岗位上,请大家放心,我们还会好好地保洁,把我们的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谢谢!

2020-03-08 17:55:29

杨雪:

刚开始,我跟我的妈妈分享我想要做志愿者的想法,那时候她很犹豫,她说,你每天出去接触那么多人,风险又高,危险又大。我就这样跟她解释,我说,我做好了科学的防护,病毒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于是,妈妈就同意我当志愿者了。这一路上,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也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做志愿者期间,每天都会有很多打动我的故事。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触动到我的经历。有一次我们接到洪山团区委的物资运输任务,是从东西湖运送一大批抗疫物资到洪山方舱医院。任务发布出去后,当天来了十辆车,在现场装着装着,发现车辆不够,于是我们又在微信群里号召,不一会儿又来了十辆车。大家都抢着把货往自己车上装。那天,一共整整二十辆车,我先开到了方舱医院,落实完卸货和对接沟通的事情后,我们的车队也到了。当我看见浩浩荡荡的一大排车开着双闪一辆一辆地开过来,我的心里很感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武汉可以快一点好起来,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我觉得,我是他们的一员,可以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让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谢谢。

2020-03-08 18:01:10

南方都市报记者: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护士群体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多年轻护士在Vlog上记录他们的战疫日记。我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的就是新冠肺炎护理在救治中的重要性,请问作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您是怎样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科学护理的?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呢?谢谢。

2020-03-08 18:04:45

钟小锋: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们ICU是直面生死的地方,我们的工作风险和工作强度都较普通的病房要高,所以我们平时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比较注重于技术的操作和配合的演练,对一些比较难的操作,比如说血浆置换、ECMO的医护配合,我会自己亲自去上。但是还有很多操作,比如说抢救、转运、复位翻身都是需要我们医护协作去做的,包括清垃圾,都是这样需要协作,我们每个操作、每个环节,都关乎到患者的生死,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这期间,有一次我们一个年轻的护士从病房里脱了防护服出来,她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出门之后她就蹲在地上哭起来了,我以为她很累,有什么不舒服,我马上就过去安慰他。结果那个护士跟我说,护士长,没事,我刚刚护理了一个多月的患者,他有意识了,我跟他说话,他竟然流泪了,我觉得我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还有我们以前上班的时候,如果有同事事情做完了就先回家,但是这一次,我们小组的成员第一个出病房门的一定会等着后面的护士一个一个的出来,她们可能是看着对方安全顺利结束工作,才可能心安。谢谢。

2020-03-08 18:10:16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请问廖君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已经在抗疫报道一线战斗了两个多月,您的采访足迹也踏遍了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多个地方,可以说您是在第一时间去过了很多的第一现场。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您感到过怕吗?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您在采访中有没有一些特别能够打动您的采访对象跟我们分享一下。

2020-03-08 18:11:10

廖君:

谢谢,这好像是我第一次作为采访对象。其实,说不怕是假的,我去过收治病人的火神山医院,也去过方舱医院,还进过社区,到过隔离点,甚至在早期不知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我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我采访的几位相关人士里面,事后有几位被确诊为感染者,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后怕。然后,我身边也有一些熟悉的人传来感染和确诊的消息,这真的让我人生中第一次产生了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思想准备。

但是,我觉得这两个月又是让我感动次数最多的两个月,我被无数的人、无数的事感动着。像这么多武汉市民的默默付出,像袁雅冬医生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还有刚刚发言的钟护士长、张大姐、杨雪,这些坚守在武汉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工作者,是他们的隐忍、顾全大局,还有他们的坚守,支撑着这座城市。

让我格外印象深刻的是一对普通的小两口,武汉一家定点收治医院的医生汪晓婷,她从1月23日到一线以后就没有回家了,因为她害怕感染家人,就住在医院附近的一所宾馆。她上班的时间常常是凌晨,丈夫很担心路太黑,不安全,坚持要送她,她又怕自己坐家里的车会留下病毒,最后两个人妥协的结果就是只要她上班,丈夫就开车跟在后面,用车灯照亮妻子前行的路,无论刮风下雨,不管夜有多深,他们一直坚持着。我想,这种坚守也是武汉人精神的一个代表。我把这些都写进了我的新闻报道里,也铭记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它会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中。谢谢。

2020-03-08 18:17:51

寿小丽:

谢谢廖君,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2020-03-08 18:18:04

人民日报记者:

武汉保卫战打到今天,作为奋战在前线的工作者,此时此刻你们心里最想说、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谢谢。

2020-03-08 18:20:33

寿小丽:

这个我想是不是每个人都想讲几句。

2020-03-08 18:21:01

钟小锋:

疫情发生到现在,我们特别希望它快点结束,我想和我的团队坚持到最后一刻,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再就是疫情结束以后,我想拥抱一下我的家人,亲亲我的女儿,谢谢。

2020-03-08 18:23:31

袁雅冬: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降低病人向重症和危重症发展,广大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和病毒斗争,有的甚至都牺牲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挽救患者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为全国人民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这种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非常震撼,非常感动。此时,我非常想说一句话:“一起战、一起赢,战胜新冠,早日凯旋!”谢谢!

2020-03-08 18:25:03

寿小丽:

谢谢袁老师,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2020-03-08 18:26:32

李述永:

这次疫情对我们是一场大考,这些苦难更多的唤起了姐妹们的家国情怀。有家有爱,生命花开,我期待疫情尽快结束,能让我看到摘下口罩后姐妹们和樱花一样美丽的笑脸。我期待疫情过后,姐妹们的坚强、温柔、家国担当,能够带给更多的人温暖、信心和力量!谢谢!

2020-03-08 18:28:59

廖君:

我最想出去过早,这是武汉的方言,到外面吃早餐的意思。我还想我的两个孩子快点开学,我更想武汉早一点恢复往日的热闹。但是,现在湖北武汉疫情防控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这次抗疫报道一线,各个媒体都派出了女记者奋战在一线,像我们前方团队的两位总指挥之一,湖北分社的社长也是女性,我只是她们中的普通一员。战斗仍在继续,我将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谢谢。

2020-03-08 18:30:30

张春香:

我们在结束医院保洁之后,来到酒店隔离,在酒店隔离中,把酒店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酒店的经理把视频放在网上,有很多网友为我们点赞。在这个时期,我们就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我只想说的是,希望大家多为别人去想一点,多为别人去做一点,多坚持一下,我们的武汉肯定会好起来的!谢谢大家!

2020-03-08 18:32:58

杨雪:

作为志愿者,其实我做的工作并不算多,在武汉,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的为社区居民买药、送菜,有的在隔离点接送病人,给他们做心理疏导等等,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说,请所有参加战疫的志愿者们,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做好防护,我们一起加油!同时,我还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朋友们站出来,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陪伴我们的城市慢慢变好。武汉人不怂,武汉人不服周!

2020-03-08 18:34:25

寿小丽:

谢谢,武汉话真好听。今天的见面会就要结束了,因为疫情还没结束,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在这场见面会后,她们还要马不停蹄地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上。在这一小时中,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与担当深深感动。在这场战役中,每个普通人都是战士,都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倾尽了全力,他们不是为个人而战斗,他们是为整个城市、整个国家而战斗。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的背后是一群人,是全国人民默默付出。

我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团结奋战,必将很快迎来胜利的曙光!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谢谢你们,也谢谢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

2020-03-08 18:40:08

 

做好发展新质生产查包養行情力这篇大文章_中国网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

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大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激荡人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

(一)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阐明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路径和科学方法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劳动者方面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劳动资料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新型生产工具纷纷出现,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从劳动对象看,包養網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发生重要变化,大至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劳动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二)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之所以被称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正是因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始终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必须牢牢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

从国内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取得扎实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打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跃升、更大发展。这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踏上新征程,扭住创新“牛鼻子”,厚植发展“绿底色”,下好改革“先手棋”,打造人才“强引擎”,我们就能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

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汽车往来穿梭,稳如“老司机”;在浙江德清,采摘机器人手臂翻飞摘下西红柿,俨然“老把式”;在重庆两江新区,微纳3D打印技术把器官“种”在芯片上,一番“绣花功夫”令人惊叹……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成为现实,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今天,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在京东方技术创新中心,一面长34.8米、高3.6米的墙上贴满了企业专利证书。从创办之初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到如今拥有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9万件,京东方的破茧成蝶,成为我国企业依靠创新闯出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下真功苦功,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包養網技自立自强,努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论文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产新手机成为爆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今日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层出包養網不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瞻望前路,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仍然任重道远,还有不少难关险隘需要攻克。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坚定“苦战能过关”的信心、激发“千军万马齐踊跃”的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必将日益强劲,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答卷必将更加精彩。

(四)

“当年的沙尘暴就像PM250。咱们从PM250过渡到PM2.5,现在PM2.5也解决得差不多了,这些年在一步步往前走。”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的蓝天讲起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平凡历程,展现了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定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既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久久为功求实效。

发展绿色生产力,产业支撑是基石。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政策支持是保障。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化是土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中,让绿色低碳蔚然成风,汇聚起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生态文明的磅礴力量。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新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中国拥有的世界地质公园总数达到47个,位居世界第一。碧空万里,江河澄澈,绿色工厂纷纷涌现,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低碳产业方兴未艾,美丽家园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绿色发展不放松,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播种绿色的希望,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就一定能收获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五)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何以革故鼎新?何以行稳致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安徽小岗村实行“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大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极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注入强大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清障除弊、开路架桥,不断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营造与之契合的发展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课题,更是改革课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通过深化深层次改革打通堵点卡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通过扩大高水平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不断做大互利共赢的蛋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就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开辟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番话,充满着对劳动者的敬意,更揭示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基于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鲜明提出了“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厚植土壤、打造舞台。要顺时因势育人才,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出台科研项目经费改革试点方案,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将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让市场亟需、企业认可的高端人才更有获得感;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在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人才”成为越来越醒目的关键词。“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新征程上,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更好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必将形成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七)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更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一科学方法论,充满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闪耀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思想光芒,对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在“立”与“破”的平衡与互动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未“立”先“破”,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失于稳当;只“破”不“立”,又会变成狗熊掰棒子,走一路丢一路,难以成事。唯有在“立”的基础上推进“破”,在“破”的推动下稳健“立”,才能稳扎稳打向前进。坚持先立后破,在实践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聚焦“创新”二字做好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既育新枝栽新苗,也让老树发新芽,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保持因地制宜的清醒和定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心里要热切,但头脑一定要冷静,步子一定要坚实。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不按规律办事,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要防止盲目跟风、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只有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看菜吃饭包養網、量体裁衣,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脚踏实地向前进,闯出一片新天地包養網價格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干事创业的成功之道。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通吃天下的“一招鲜”,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提高政策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围绕解决问题出实招,聚焦发展质量求实效,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求解,不断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

(八)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通用大模型体系投入应用,成为多个行业的智能助手;在安徽合肥,我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运行,超导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基本形成;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上,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

看今日中国,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未来已经到来,奋斗成就梦想。让我们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四川仁寿:小小樱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桃树 结出乡村振兴“甜蜜果”_中国网

“恭喜,种植户吕玉彬的水晶樱桃获得了2024年‘怀仁樱桃王’。”4月19日,在仁寿县2024年文化列车乡间行暨怀仁街道第五届樱桃文化推广活动上,由怀仁街道主办的樱桃果王比赛在吊庆社区樱桃文化广场举行,共吸引来自当地20名樱桃种植户参加。

  

图为游客正在采摘樱桃。

“能够获得第一名心里非常高兴,对于种好樱桃信心更足了。”种植户吕玉彬介绍到,他家种植了12亩樱桃,有4个品种,包括水晶、脆皮、包養紫花、白花樱桃。最贵的时候每斤能卖40元左右,平均每亩有近万元的收益。

万绿从中点点红,玲珑樱桃掩映中。当天,走进千亩樱桃基地,枝梢间连成串的红润果实在茂密的树叶掩映下,散发出诱人果香,在阳光照射下,一颗颗樱桃晶莹剔透。果园里,三五结对的游客们都沉浸在摘樱桃、吃樱桃的乐趣中。

据悉,樱桃基地以吊庆社区为核心区,辐射带动钢铁社区、三圣社区,樱桃种植面积4000余亩,有白花、水晶、紫花等20多个樱桃品种。每年樱桃采摘期从4月初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预计总包養網产量250万斤,产值超过5000余万元。2023年,樱桃基地吸引了前来采摘的市民和游客达20万人次。

“我们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樱桃,每年四月是最忙碌的时候。”怀仁街道吊庆社区6组种植户胡海英说道,今年自家的果树长势良好,樱桃喜获丰收,前来收购的商家络绎不绝,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进园采摘。

  

图为仁寿樱桃喜获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樱桃成熟之际,除了火热的线下销售,线上直播带货也同步进行中。怀仁街道与城区栖西里商圈共同探索“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栖西里商圈直播资源,整合区域内外主播,多号开启现场直播卖樱桃,同时,还支持消费者现场指定种植户采摘。

小小樱桃,结出乡村振兴“甜蜜果”。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增加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包養網心得,怀仁街道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区位的综合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樱桃品质,推动农旅融合,打造了一系列集樱桃采摘、休闲观光、亲子互动、原生态乡村生活为一体的“乡村旅包養游”产业,持续推动樱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果为媒,以节会友,在此次樱桃文化推广活动期间,怀仁街道更是进一步优化活动内涵和形式,通过举办樱桃王评选、樱桃摄影展、樱桃DIY、栖西里直播助力樱桃销售等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活动,大力营造了全体果农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的节日氛围,真正实现果农增收、产业兴旺、乡村富美。(文/郭侨 刘润红 图/张超)

山東第一醫科年夜學:以年夜平臺年夜團到九宮格會議室隊孕育年夜結果

原題目:

山東第一醫科年夜學:以年夜平臺年夜團隊孕育年夜結果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信員 劉彥軍 聶 偉

近日,全球數據剖析辦事公司——科睿唯安公布了ESI(基礎迷信目標數據庫)最新統計數據,山東第一醫科年夜學(山東省醫學迷信院)(以下簡稱山一年夜)的“普通社會迷信”學科進進ESI全球排名前1%“可是蘭小姐呢?”。截至今朝,該校進進ESI前1%的學科數到達9個,創汗青新高,進選學科多少數字教學場地位居全國自力醫學院校第9位。

據清楚,ESI是世界范圍內廣泛用家教場地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學術程度及影響力的主要評價目標東西。

4月中旬,山一年夜黨委書瑜伽場地記劉思金在接收記九宮格者采訪時表現:“我們組建年夜團隊、構筑年夜平臺、集聚年夜項目、產出年夜結果,以科技立異引領高東西的品質成長。”

摸索特點育人形式

眼迷信是山一年夜臨床醫學學科的上風標的目的之一。此外,臨床醫學學科還包含腫瘤學、皮膚病學、內排泄與代謝病學等標的目的會議室出租。這四慷慨向近年以你可以走吧,我藍丁講座莉的女兒可以嫁給任何人,但不可教學場地能嫁給你,嫁進你席家舞蹈教室,做席世勳你聽清楚了嗎?”來六次取得國度級年夜獎。

最新的ESI統計數據顯示,山一年夜臨床醫學學科進進全球前0.77‰,居全國自小樹屋力醫學院校第8位。

我國現有角膜病患者2300多萬人,角膜移植是該病的重要醫治手腕,但角膜時租會議供體嚴重缺少。“我們的項目聚焦角膜修復機理和效能重建,研產生物角膜、人工角膜及相干替換產物。”山一年夜從屬青島眼科病院副院長周慶軍說。

他所提到的“角膜修復和重建”項目進選了2023年國度天然迷信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周慶軍表現,這離不開山一年夜搭建的病院、講授和科研嵌合式成長平臺,以及“臨床題目—基本攻關—臨床實行”的閉環研討形式。

5年前,山一年夜由泰山醫學院、山東省醫學迷信院、山東省立病院、山東省千佛山病院整合組個人空間建而成,同時黌舍保存了山東省醫學迷信院牌子。山一年夜摸索“教研醫”嵌合式成長途徑,構建起“年夜學個人空間+研討機構+從屬病院”一體化育人形式。

在山一年夜,大夫可以進進一線講堂,先生也可以進進病院練習,結果從實行中離開臨床中往。得益于此,近年來,科研團隊不竭獲得優良成就。

山一年夜傳授張福仁領銜的科研項目“麻風迫害產生的免疫遺傳學機制”榮獲2020年國度天然迷信獎二等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及山一年夜傳授趙家家教場地軍、張福仁榮獲第三屆全國立異搶先獎,中國迷信院院士、山一年夜校長陸林榮獲“談家楨性命迷信成績獎”,山一年夜傳授趙家軍、史偉云分辨獲何梁何利基金迷信與技巧提高獎……

該校保持年夜團隊思緒,聚焦打造院士領銜、國度級領甲士才為“塔尖”、省1對1教學部級拔尖人才為“塔身”、優良青瑜伽場地年博士為“塔基”舞蹈教室九宮格人才“金字塔”。黌舍引進包含雙聘院士、國度級人才、中青年博共享會議室士在內的各類高條理人才1000余人,持續五年景為山東引進人才最多的高校。

構建立異成長平臺

“課題組長擁有自力試驗室,可以聯合本身愛好展開任務,還可以自力請求科研項見證目。”山一年夜醫學科技立異中間(以下簡稱科創中間)傳授付小龍說。他曾在中國迷信院院士團隊停止生殖醫學範疇研討,被科創中間濃重的科研氣氛所沾染九宮格,決然參加此中,成為一名PI(課題組長)。

據麼人?”難相處?故意家教場地刁難你,讓你守規矩,家教場地或者指使你做一堆家務?”藍媽媽把女兒拉到床邊坐下,不耐煩的問道。清楚,山一年夜科創中間樹立裝備共享平臺、生物樣本庫、P3試驗室,會聚冷凍電鏡、高速流式細胞分選儀等世界尖端儀器,引進“自力PI制”“年夜課題組制”和“年夜平臺制”等多種科研組織情勢,付與團隊擔任人充足的人、財、物自立安排權。

唐華傳授是科創中間的領甲士才。他依附年夜型儀器共享平臺在中國迷信院一區期刊《過敏反映》上頒發了一時租空間系列“花兒?”藍媽媽一瞬間訪談嚇得瞪大了眼睛,感覺這不像是女兒會說的那樣。私密空間 “花兒,你不舒服嗎?為什麼這麼說?”她伸手學術論文,并以項目擔任人的成小班教學分獲批國度天然迷信基金嚴重研討打算。

在年夜平臺之外,山一年夜深化校院兩級治理體系體例“放管服”改造,健全教學科研鼓勵和束縛機制,改造九宮格九宮格研經費治理,為科研職員供給更多不受拘束摸索空間。

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一年夜臨床與基本醫學院傳訪談授宋國華的研討標的目的是代謝性疾病,切磋氫氣對慢性病的改良感化。山一年夜傳授李樂平及其團隊成立了山東小樹屋省消化腫瘤轉化醫學工程時租空間試驗室,曾經掌管了11項國度級項目。

據統計,山一年夜承當的國度級項目多少數字逐年攀升,2023年新立項國度天然迷信基金項目數由2020年的81項增加到157項,增幅到達93.83%。

“我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點的成長之路,高東西的品質成長格式正慢慢構成。”劉思金說。

4查甜心包養網0余年,与红树林为伴_中国网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广东湛江考察时说,‘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听到这话,我心情无比激动!”站在大片红树林旁,卢昌义难掩兴奋。

说起红树林,卢昌义滔滔不绝,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

记者眼前的卢昌义,神采奕奕,少有人能猜到,他已年近八旬。

卢昌义,这位与红树林打了40多年交道的厦门大学教授,为了厦门城市中的一抹绿倾注了大量心血。

红树林“绘就”美画卷

福建厦门,下潭尾火炬大桥旁,由爱心和五星组成的图案在海面上铺展开来,从空中俯瞰,颇为壮观。

这幅由红树林勾勒的画卷,是卢昌义的得意之作,也是厦门的地标景观之一。

眼前的这幅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以前的模样——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物遍布的垃圾堆场。由于围垦、无序的水产养殖等影响,湾区内荒滩杂乱,海水污染严重,原生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厦门实施了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委托“中国红树林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林鹏带领的厦门大学红树林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团队不负众望包養,成功培育种植了约5公顷实验林。

作为林鹏的首位研究生,卢昌义见证了下潭尾红树林的重生。“今天,下潭尾的红树林面积已达85公顷,形成‘绿色缓冲带’,成为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天然生态屏障。”卢昌义介绍。

多年来,下潭尾是卢昌义经常工作的地方,科学养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公园景观提升,卢昌义对每项工作都很认真。

“红树林在市民和游客眼中是景观,在研究者眼里是生物多样性。”卢昌义说,受到保护的红树林,给鱼虾蟹及鸟类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空间,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让红树林在下潭尾重生,种什么树种、怎么种,每一步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目前,中国境内生长的红树林大部分呈带状,而下潭尾的红树林却呈片状分布,卢昌义说,这是根据当地地势高低的特点进行的适应。

在造林时,部分规划种植的区域难以达到红树林需要的滩面高程,且水流急、冲击力大,影响幼苗的发育。卢昌义和团队经过不断试验,将红树植物的胚轴用橡皮筋绑在筷子上,既抬高胚轴的高度,便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够让它们不易被海浪冲走。

经过十余年的科学种植,在全球红树林加速消失的大趋势下,下潭尾的红树林得到重生,动物精灵们纷纷归来。据统计,现在监测到的下潭尾生物种类大幅提升,鸟类数量达到了六七十种。

“从十几年前的退养清淤到湿地再造,曾经岸滩淤积、水质恶化的下潭尾海域,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成为蓝色海湾上的‘城市绿肺’。”面对下潭尾的蜕变,卢昌义无比欣慰。

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伴着环境采样无人机的升起,卢昌义和团队又开始了忙碌。

种植红树林,需要一关接着一关过。

在研究红树林过程中,卢昌义发现,福建厦门、漳州一带存活的红树植物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

为了增加树种的多样性,卢昌义带着团队,通过人工驯化等方式,成功把海莲、木榄、红海榄等珍稀的红树植物品种,从海南移植到纬度更高的厦门沿海一带。

解决了红树植物品种单一的问题后,厦门红树林面积明显增加,但意料之外的病虫害,差点让卢昌义辛苦种成的红树林全军覆没。

红树林的病虫害危害巨大,一旦发生,很容易造成整片红树林死亡。

为了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让种下的红树更好地生长,卢昌义设计出了用于采样的无人机。除了常规巡检外,他和团队每个月都要对红树林进行定期“体检”,每个季度还会利用无人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采样调查,“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团队就会立即‘对症下药’,提早行动”。在卢昌义团队的贡献下,厦门建立起红树林科学管护的连续档案,为长效管护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碧海蓝天,鸥鹭欢鸣。点缀于包養海天之间的一片片绿色,是对卢昌义付出的最好回应。

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建设、海沧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红树林项目、大屿岛白鹭自然包養網保护区红树林生态建设、环东海域浪漫线景观的红树林建设等重要生态工程,也都有卢昌义和团队洒下的汗水。

卢昌义和团队从物种保护和景观多样性入手,通过精心设计和培育,让海沧湾岸线常年红花绿叶交相辉映。同时,他还主持了大屿岛自然保护区外滩涂的红树林修复工程,大大改善了鸟类生存环境。在集美大桥南北环东海域浪漫线景观建设中,卢昌义从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角度科学设计,也已取得初步的生态效果。

在多年的实践中,卢昌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一直秉持“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成效一片”的原则去实现他的绿色梦想。

从筼筜湖到海沧湾,再到环东海域,今天,越来越多的红树林在厦门茁壮成长。“通过这些年我们的不懈努力,目前厦门的红树林整体长势良好,海洋生物链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有了显著增长。”卢昌义说。

绿色梦想没有终点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母亲河,河口下游连接厦门湾,水质直接影响着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

40多年前,卢昌义有关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科学的研究生论文就是在这里写出的。“这篇论文里有我关于环境治理的绿色梦想和奋斗方向。”卢昌义说,也正是从那时候起,红树林成为他毕生研究的课题。

如今,九龙江口的乱草滩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红树林,吸引了大量海鸟筑巢育雏。因为有了红树林,九龙江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40多年来,卢昌义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身边的许多人。

厦门大学2002级博士研究生、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余兴光回忆,从他踏进校门开始,每年的植树节,卢昌义都会带他们到筼筜湖湖心岛种树。“当年我们一起种下的红树和滨海植物,已经绿树成荫,一座由湖泥堆积起来的小岛,处处充满了生机,点缀着‘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美景。”余兴光说,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岛已经成为厦门一颗翠绿的明珠。

厦门的红树林保护工作起步早,卢昌义是亲历者和参与者。1986年和1987年,厦门市林业局分两次转给厦门大学1万元钱,用于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和红树林的引种驯化。“将近40年前的这1万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卢昌义感慨道。

许多人坚持不懈包養網、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厦门的红树林保护越做越好。

2017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项目启动包養行情,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种植红树林的方式中和,向世界传递低碳办会、环保办会的理念。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曾两次到访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高度肯定厦门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的平衡,期待厦门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现在,有许多市民和游客前往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和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岛等地参观游玩,在这里与自然亲密接触。卢昌义说,在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同时,人们对红树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从过去竭泽而渔的方式,转向现在的生态教育、寓教于乐。“这种变化,既能避免破坏红树林,又可以延长旅游产业链,改善旅游体验,增加经济收入”。

卢昌义介绍,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作为海岸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协同增效全国典型案例之一,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卢昌义心里,红树林保护没有终点。

2021年12月,《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了一项目标:到2025年,在全国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万公顷。“全国从上到下都在加快推进对红树林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工作,这为我们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卢昌义看来,红树林生态保护迎来了又一个机遇。


种菜也有流水查包養app线(大数据观察·践行大食物观)_中国网

植物工厂示意图。

熊倩羽制图

制图:汪哲平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作为在封闭环境下通过高精度控制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植物工厂能够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等要素的需求,实时调控环境,精准供给,实现高效生产。

植物工厂如何通过精准调控实现植物生产?产量和安全性如何保证?建设和运维成本如何控制?记者在四川成都进行了探访。

无需土壤,不靠太阳,厂房之中,也能生长植物?在四川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包養網心的无人化垂直包養植物工厂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面前是多层钢架,抬头望,架子顶部装着灯珠,红蓝光线照在水灵灵的生菜叶上。隔着玻璃,整个工厂泛着粉光,仿佛置身科幻片片场。“种菜也有流水线。播种、育苗,佐以养分、光照、适宜温度,一棵生菜仅用35天就能长成。这要在外边大田,时间至少翻倍。”手一扬,指着高达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杨其长介绍。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他带着团队一道,投身植物工厂研究近20年。

从蔬果栽培到水稻育种,全流程智能调控,在这座无人化工厂里,植物正循光向上、拔节生长。

“加速”是植物工厂的标签

随着电脑发出指令,机械臂灵活地把一盘盘生菜苗定植到栽培板上,再由机器人将其送到指定“楼层”。随后,调试LED光源,输送营养液。待到生菜成熟,再从“楼层”取出,进行切根、包装。依靠智慧管控和辅助机器人技术,从栽种到培育,从收获到包装,植物工厂中,已然能够实现无人化作业。

自然农耕,看天吃饭,须得遵循自然规律。“风调雨顺还好,若是遇上气象灾害、病虫害等,常会减产。”杨其长介绍,种植条件难以保障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到可控,温室大棚是一种探索,能够种植反季节包養平台推薦蔬菜,但也会受到高温、冰雪等不良天气影响。

植物工厂的出现,则打破了自然条件制约。作为在封闭环境下通过高精度控制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植物工厂能够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等要素的需求,实时调控环境,精准供给,实现高效生产。在植物工厂中,还可诱导作物开花、促进快速生长,大幅缩短作物生育周期。

“‘加速’是植物工厂的标签。”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王森说。一棵生菜,生长周期可以从70天缩短到35天;一株水稻,生育期可由120天缩短至63天。这套不受土地、空间和气候条件约束的技术,依据植物工厂光—营养耦合技术调控作物快速生长,可以实现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生育期缩短一半以上,为作物育种加速提供有效支撑。

1238种“光配方”构建数据库

一次访学,让杨其包養长推开了植物工厂研究的“大门”。

2005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一间实验室中,揭开黑布,红蓝光照耀之下,生菜长势喜人。自那时起,好奇的种子便在杨其长心中扎了根:LED光源如何影响植物生长?如何利用LED照明解决植物工厂光源的能耗难题?

一回国,就行动。一边紧锣密鼓搭建实验室,一边东奔西走寻找光源。“那会儿LED照明刚起步,国内少有厂家生产。我们甚至尝试用红色激光代替,结果由于能量太强,植物难以承受。”杨其长回忆。

几经周折,团队终于找到了4块LED光源板。不断调试、反复实验,优化配比、降低能耗,历时多年,杨其长带领团队在成都打造出了一个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一年能产10茬以上蔬菜。

走进植物工厂,架子顶部的LED灯珠颜色各异,在种植过程中,会将红光、蓝光、绿光、近紫外光和红外光等依照作物品种和生长环节按需进行调配。“建设植物工厂,首先要攻克‘光效低、能耗高’难关。”王森坦言,“团队已经构建了五大类植物‘光配方’数据库,涵盖72种作物、1238种‘光配方’,大幅提升系统光效。同时辅助光—温耦合节能调控技术,实现植物工厂综合能耗降低56%以上。”

为了解决平面栽培土地与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团队采用了垂直立体栽培技术,实现向立体空间拓展的技术突破。“这座栽培层达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能将土地利用率提升120倍以上。”杨其长算了笔账。

眼下,200平方米左右的植物工厂里,蔬菜年产量可达60吨以上。通过采用自主培育的作物新品种、垂直立体栽培系统、营养液自动供给系统、人工模拟节能光源以及基于AI的智慧管控系统,在垂直空间内,能实现食物的周年稳定生产。

大规模推广仍需降本增效

单位面积产量高、作物生产稳定性强、节省土地资源……在杨其长看来,植物工厂优点很多,“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发展植物工厂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包養網排名农作物生产效率,彰显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虽然采取技术手段,能耗已经有所下降,但要推广普及,高耗能仍是横在团队面前的一道坎。此外,与露地栽培、温室大棚相比,存在初期建设成本高、后期运维投入大等问题。“总体来说,植物工厂单位生产成本相对偏高。”谈及植物工厂面临的瓶颈,杨其长坦言,未来若要大规模推广,还得想办法降本增效,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

目前,团队正在摸索植物工厂的盈利模式。据介绍,植物工厂高端叶菜生产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人口密集的都市圈及本地蔬菜自给率低于10%的地区,消费市场广阔。此外,植物工厂还可用于集约化育苗,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种苗品质也有保障。

从跟跑到领跑,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的植物工厂开始走向国际。植物工厂技术国际培训班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学员接受系统的植物工厂培训;基于“光配方”的植物LED光源产品,已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的落地项目,已与英国、沙特阿拉伯、智利、卡塔尔等国达成合作……

从沙漠到荒地,从岛礁到高原,杨其长盼望植物工厂能在更多非耕地上大显身手。他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