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出东方隈,筑梦莺歌海。
2003年8月1日,我国海洋石油事业传来喜讯:随着一声气嘴阀门的开启声,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流从近1500米的地层深处喷涌而出。至此,我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全面建成投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在莺歌海深深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条串联海路的能源大动脉,成为我国南海西部最大的自营气田群,也是海南省民生和工业领域的包養網主要用气来源。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东方1-1气田群蹲点采访,探寻中国海油人在南海之滨为国奉献的故事。
使命担当
久雨乍停,空气中的雾气不见消散。1月27日上午,海南东方大田机场,20余名即将赴气田的职工正在候机。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起飞时间推迟,具体时间等待通知。”对于这群刚从祖国四面八方离家赶回上班的人来说,等候似乎已成为平常的生活。气田动力主操苏薛成就是其中之一。
1月26日清晨6点多,在河北张家口的家里,苏薛成早早地起床。父母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妻子像往常一样帮他再检查一遍行李,看看有没有什么落下的东西;刚满两岁的儿子还在熟睡之中。
吃完早饭,苏薛成轻声来到房间,看着熟睡中的孩子,忍不住在他胖乎乎的小脸上亲了亲,转身便拖着行李箱离开了。
从张家口乘坐8点多的高铁到北京,从北京坐飞机到三亚,再从三亚坐动车,到达东方终端公寓楼时,已是晚上9点包養網多钟。
这样两地奔波的日子,苏薛成坚持了8个年头,他说:“最大的牵挂还是小孩,每次离家都很不舍。”
苏薛成201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东方1-1气田工作,工作时间是上班28天,休息28天。“长时间在海上,家里有事也经常照顾不到。”这次排班,轮到苏薛成在海上平台过年。对此,他平静地说:“工作的平台,四周都是大海。对我而言,对家庭有亏欠,不能经常照顾小孩和父母;但作为一名海油人,为国家和人民保障油气生产供应也是光荣职责,每项工作都得有人做!”
为做好春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和职工节日生活保障,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策也同机赴平台进行工作检查。刘策199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油气生产一线工作。他说,“很多同事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海洋油气事业”。
29年的海上油气生产工作经历,让刘策对油气职工的生活情况了如指掌。他说,之所以上班一个月休息一个月,有其特殊考虑。“按照出海人的说法,站在钢结构平台上,缺乏‘地气’,时间长了,人的情绪和心理容易焦虑紧张。如果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安全生产问题。”
“坐直升机上下班,工作28天后休息28天,这份职业对外界来说很光鲜亮丽,其实对海油人来说还是很辛苦的。好在现在海上平台网络、电视都有了,方便员工跟家人联系。”刘策回忆说,“以前海上平台跟陆地联系只有电话,电话信号通过卫星传输,线路少,大家都是排队给家里打电话,一个人只能打十几分钟。”
中午12点,直升机满载12名旅客缓缓起飞。虽然戴着消音耳塞,但飞机的巨大轰鸣声仍然不绝于耳。飞机穿过东方市区的城市街道,便飞经茫茫大海。广阔的大海深处,直升机像一只小鸟在空中飞过。
大概过了30多分钟,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上,耸立着两座海上油气平台,平台顶上是停机坪。卸下安全带,在指挥人员指挥下,记者踏上了海上油气平台,猛烈的大风夹杂着细雨扑面而来,耳边是巨大的机器轰鸣声。
铸就匠心
心怀梦想者,正逐梦前行。
在东方1-1气田21年发展历程中,一批批海油人坚守岗位,开展技能练兵,在海上气田书写着自己的敬业故事。
2023年正值东方1-1气田投产20周年,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特意制作了20年纪念盘,发放给气田的贡献者。刘策说:“东方1-1是气田的功勋平台、最早的平台。21年来,不仅源源不断输出天然气,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匠。”在气田平台,每一名新上平台的人都要先上安全教育第一课,更换防静电工作服后,才能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平台。
在平台向海的一边,高高的火炬臂倾斜着伸向半空,出口处燃烧着熊熊火焰,在海风中飘摇,就像一个巨大的烟囱。东方1-1气田总监葛爱将解释说:“可别小看这烟囱,火焰大小是判断油气产量的重要标志,火大了不好,小了也不好。在油气平台,观测也是一门技术活。”
东方1-1气田距离东方市大概110公里左右,由1个中心平台、1个生产辅助平台、4个井口和1个水下生产装置构成,共有近60口气井,占了整个海南分公司的“半壁江山”。气田累计稳产21年,目前每天稳定外输6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持续投产以来,已稳定供气500亿立方米。“东方1-1气田可以满足375万户的天然气需求,覆盖整个海南省。”葛爱将说,按照集团公司改革要求,气田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
在电气仪表车间,电器主操安浪涛和同事盯着电脑显示屏查看数据跳动情况,分析研判生产形势。除了例行巡检外,开展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工作是他们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安浪涛来自陕西,他风趣地说,“我的名字就叫浪涛,天生与海有着不解之缘”。
正说着,仪表主操廖飞背着挎包走了进来。原来,海南分公司应急中心发来一个邮件说,F平台一个应急房的摄像头没有图像,接到情况后廖飞第一时间进行维修。经过努力,找出了问题根源,保障了生产安全。
今年是班组长李攀锋到东方1-1气田工作的第11年。经过学习积累,他熟练掌握了平台的各项安全和工艺流程,并成为新入职员工的技术指导老师。李攀锋说:“我们5个人要管理平台所有的机械设备,工作范围包括CEP中心平台,A、B、E、F4个井口平台和1个PRP等5个井口平台,工作任务是对这些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巨大的工作量要求我们必须对所有大型设备了如指掌,遇到设备故障要立马就能检修。”
“会感到孤单吗?”
“不孤单!工作太忙了,从第一天上平台到下平台,基本上一个月都在连轴转。包養網 花園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挤出时间学习。”
每天按照既定路线巡检,观察设备运行,看设备运行参数是否正常,听设备运行声音是否正常,看管线有没有跑冒滴漏。李攀锋说,他们要提前预判,比如,巡检中看到泵在运行,柱塞温度感觉有点升了,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赶紧切换设备,否则机械再继续运转,就极有可能造成设备磨损和毁坏。
数字化、智能化改革的背后,离不开一大批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东方作业公司现有员工325人,一线岗位人员297人,平均年龄约36岁。目前有技能专家3名、高级技师17人、技师84人、高级工112人。通过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带动了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
能源报国
在中心生产平台与生产辅助平台之间的连接桥上,写着“报国桥”3个大字的牌匾挂在桥中央,分外引人注目。
刘策说,这块牌匾是2020年春节期间,气田组织岗位“大练兵”,当班的总监和负责机械的一线员工书写的。在生产辅助平台入口处,“碧海丹心 能源报国”等标语,同样令人心潮澎湃。
自2003年8月1日气田顺利点火投产以来,东方1-1气田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05年,东方气田群A、B平台开始打井作业;2006年,东方1-1气田中心平台在“蓝天龙”号协助下安装了天然气透平压缩机,东方1-1气田群正式迈入了日产800万立方米的时代;2015年,东方1-1气田F平台顺利投产,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第一座高温高压气田,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正式跨入高温高压时代;2018年11月15日,东方1-1气田PRP平台的投产开启了中心平台与生产辅助平台“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2019年,东方1-1气田井口A平台成功转型成为首座海上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平台;2022年,积极探索东方气田群数字化、智能化油气田建设,A平台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远程遥控生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全体职工心怀祖国、开拓创新,在祖国南疆书写能源报国华章。
在2024年龙年春节期间,气田平台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精心组织了包饺子、猜灯谜、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浓浓的年味儿带给坚守岗位的每一名职工。
“刚开始维修任务少些,随着设备运行年限增加,维修任务也多了,任何时候都要有人值守。”仪器仪表维修工陈光宇在平台工作了11年,今年是他第5次在工作岗位上过年。这些年来,令他感受最深的是,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工作也越来越便捷。“以前都是人工巡检,现在机器人巡检也开始投入应用了。例如,乐东151装置现在都是机器人在巡检,两个小时巡一次,巡检完毕后自动充电,然后再自动巡检。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包養網工作效率。”
过去,一些关键设备出了故障要等国外厂家维修,不仅花费时间长且影响日常生产。针对这一情况,作业公司打破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从各装置抽调精英专业维修人员,成立专业维修队,开展关键设备专项任务维修工作。通过专家型维修队伍的建设,将分散在各个平台的“金子”集中起来锤炼成“金块”,节约大量维修费用,平台之间“共包養享人才”,集中技术力量办“大事”,提升了关键设备自主维修能力。比如,动力专家维修队伍,创造性自主开展MAN RB28-4干气密封首次自主更换,在透平核心和压缩机转子等关键设备完全实现自主更换,培养了人才队伍,节省了成本。通过建设专家型技能维修队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
今年是新员工宋岩皓第一次在平台过年,2001年出生的他是家中独生子,远在河南郑州的父母对他春节假期需要值守十分理解。小宋去年8月上平台,在公司的关心和老员工帮助下,已快速融入平台生活。他说,既然选择了油气工作,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争取早日成为行业“大师傅”。
采访间隙,记者请气田职工一起给全国人民视频拜年。当视频开始录制的那一刻,每名职工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那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满满的真情。
能源报国,职工是力量之源。为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丰富职工生活,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不断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WiFi网络和电信4G网络已覆盖整个生活区。组织职工每天早上坚持做广播体操,购置了跑步机等专业健身器材方便职工日常锻炼,每周二晚上举行“双基加油站”进行学习交流。
在万家团聚、喜迎新年之际,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轰轰轰、呲呲呲”的机器轰鸣声是东方1-1气田平台奏响的春之乐章,气田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来了新的一年。
时光奔腾向前,承载着干部职工投身强国梦、复兴梦美好愿景的梦想,美丽的东方气田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