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變化)鄉村助老員,打通農村養老去九宮格時租服務“最后一公里”_中國網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韋香惠)養老問題事關民生大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我國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為23.81%,比城鎮高出7.99個百分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一直積極探索創新農村養老服務的發展路徑,旨在構建一個覆蓋廣泛、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資料圖:廣東韶關農村的互助養老探索。 

年輕人助老+老年人互助

探索低成本高效能服務體系

今年48歲的伍兵是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柏林村的一名村民。2021年,他加入當地助老員隊伍。

鄉村助老員是隨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而出現的一種新型養老服務工作者。他們多為當地中青年,經過專業培訓后,為當地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顧、情感陪伴和心理慰藉等服務。

在伍兵看來,老人們真正的需求并不是錢和物,而是陪伴與溝通。助老員的經歷讓伍兵對村民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22年,伍兵當選澄江鎮人大代表。在他的號召下,現在村里形成一種主動為老人服務、大家互幫互助的氛圍。

上海市長益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鐘鐵華常年深耕社會養老公益事業。她認為,低成本、高效能的養老服務體系對于農村地區尤為重要。

她指出,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旨在構建一個自我循環、相互支持的養老體系。在這種模式下,身體狀況良好的老年人可以參與社區服務,如照料行動不便的同齡人,這不僅促進了他們的身體活動和社會交往,還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從而實現老有所養和老有所為。

圖為伍兵在幫助老人干活 受訪者供圖

“旅居+互助”

激發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內在動力

今年6月,民政部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21個部門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可以依托有條件的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開辦老年食堂、設置老年助餐點,探索鄰里互助、設立“中心戶”多戶搭伙、結對幫扶等模式,靈活多樣開展助餐服務。

圍繞老年人周邊建設施、促服務,力爭不出村、不離鄉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斷提升農村1對1教學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成為各教學地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

資料圖:“跨城養老”正流行,京津老人河北安享晚年 中新社發 劉向 攝

例如,陜西省藍田縣湯峪鎮湯三村的“鄉下養老”模式,通過農家樂形式為城市老年人提供舞蹈場地休閑養老服務;南京江寧區湖熟街道楊家村的“養老示范戶”則通過家庭寄養方式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這些“旅居+互助”的創新模式不僅豐富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選擇,也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據悉,目前,全國農村敬老院共1.6聚會萬個,床位168聚會.1萬張。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逐步形成布局科學、配置均衡、服務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網絡。

建設農村醫養陣地

健全農村養老服務網絡

長期以來,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相對滯后,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老年人看病難、養老難的問題日益凸顯。

《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農村養老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老年人失能照護、醫康養結合、助餐、探訪關愛、學習娛樂等突出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資料圖:醫務人員正為健康養護中心入住老人測量血壓。中新社發 劉向 攝

打通農村養老“毛細血管”,還需進一步將醫療和養老資源進行有機融合。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通過實施鄉鎮九宮格衛生院轉型醫養結合機構試點建設,由鄉鎮衛生院“托管”敬老院,形成醫養結合服務圈,滿足失能失智、空巢老人的養老、就醫、康復等需求,讓農村養老更有“醫”靠。

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隈泉村走出了一條“村衛生室+幸福院”農村醫養新模式,將村衛生室和村幸福院統籌規劃、毗鄰建設,為村內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間照料、休閑娛樂、精神慰藉等服務。同時,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向家庭延伸,由醫療護理人員定期上門提供醫療、康復、護理等服務。

健全農村養老服務網絡,確保老年人享有尊嚴和高質量的晚年生活,離不開那些深深植根于鄉村、與村民生活緊密相連的養老服務提供者。通過支持這些本土化、接地氣的服務機構,確保養老服務網絡的覆蓋面更廣、服務更貼心,真正實現農村養老服務的普及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