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简牍揭秘秦朝兴衰去九宮格聚會_中国网

4月8日拍摄的出土秦简的里耶古城一号井。新华社记者 翟翔 摄

新华社长沙4月16日电 中国考古工作者最新研究发现,秦朝女性拥有财产继承权益,并可能与男性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历史上关于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嬴政和他统治下的大秦帝国记载极少,里耶秦简的一些新发现或揭秘秦朝历史。

一枚从里耶古城遗址发掘的秦代简牍显示,秦始皇三十五年,一位叫小樹屋“广”的父亲去都乡政府登记,想把他的财产分给出嫁的女儿“胡”,有人、物、钱共计十一种,包括六万钱和六位奴婢。这枚简牍是当时都乡乡长“沈”出具的证明文书。

“六万钱相当于当时成年男性满勤工作20年的收入。”里耶秦简发掘者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龙说,里耶秦简中也有寡妇单立门户、妇女和男子一样参加各种劳动的记载,这说明在秦朝男女享有同等的社会责任。

4月12日,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更名诏书”木牍。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里耶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2002年,遗址一号井中出土了3.6万余枚秦简,简文总字数超20万,主要是秦统一六国的前一年到秦灭亡的前一年间,洞庭郡迁陵县的政府文书档案,内容涉及人口、物产、赋税、邮递、司法、医药等。

这些秦简完整再现了秦始皇治理国家、保证基层社会行政正常运转的场景,被视为继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

“关于秦朝的史料和文献一直以来都十分有限,这些数量巨大的文字资料释读、整理完后可以填补史料空白。”考古专家、里耶古城一号井发掘工作的主持者龙京沙说,里耶秦简显示秦朝各类公文畅通无阻,物资征调高效便捷,还记载了详细的官吏人事管理制度,显示出秦始皇时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考核体系。

“在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下,秦王朝对地方行政管理实施郡县制,是创举也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之一,此后为历代王朝沿袭。”里耶秦简博物馆馆长周东征说,关于秦代设郡具体数目和名称一直众说纷纭,简文中明确出现的“洞庭郡”未见于以往任何传世文献,为重新讨论秦朝行政区划提供了新契机。

4月12日,张春龙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简牍。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史料记载,秦朝建立后推行“书同文”,按照秦国制度与习俗对很多事物名称进行统一。“比如‘更名诏书’木牍中要求秦始皇养的狗应该叫‘皇帝犬’,猪必须按秦地习惯称为‘彘’。”张春龙说。

受访专家认为,从出土的里耶秦简可以看出,秦王朝统治下权力高度集中,有完备的邮驿系统设置,在当时通讯、道路皆不发达的条件下,中央政令文书可直达边陲地区。

“公文的上行下达速度是国家机器管理效能的体现。”张春龙说,秦朝官署集中办公时段大致为现在的早上六、七点至下午四、五点,公文传递呈全天候状态。各级政府通过邮人“接力邮传”的方式保证上传下达通道通畅,而公文的收发、传递、延误都记载于简牍之上,上面记录的时间精确到了时辰。

这是脱色处理后的里耶秦简(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里耶秦简博物馆成列的8-1481号简上,能看到“敢言之上计”等字样,这枚残简相当于现在的年终总结。

“里耶秦简政务公文中不乏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记录,比如,秦朝的郡守与县令每年须向朝廷汇报郡县治理情况,朝廷据此进行奖惩。”周东征介绍,可以看出秦朝推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官吏的政绩与俸禄、升迁等挂钩。

记者在里耶秦简博物馆看到,简文中还有关于官吏出勤、任命和调动等多方面记录,包括個人空間记录了官吏担任职务和任命时间的“履历表”和记录官员出勤时长、完成功课量的“考勤表”等。

秦朝推行并实施严刑酷法,官逼民反,是最终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之一。里耶秦简中就记录了秦朝严苛法律下产生的大量刑徒。比如,有一组十二枚保存非常完整的简牍,记载了十二名阳陵县男子因欠官府债务被发文追债,还因无钱偿还改用服劳役抵偿。其中,一名叫“小欬”的人罚金为11211钱。

“按照当时每人一天工酬八钱,他要服刑3年11个月,说明当时秦朝法律严酷。”张春龙小樹屋说,里耶秦简详细记录了服劳役的人数以及他们逃亡、死亡的情况。仅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十二月,迁陵县需要终身服劳役的人数已达437家教6人。同时,一年内服劳役的每7人中就有1人死亡。

目前,里耶秦简资料公布过半。“秦朝的统一和治理相当不易,一枚枚字迹工整的简牍,虽然是当时官吏工作的日常内容,现在看来确是一种奇迹。”张春龙说。(记者张玉洁、林建杰、鞠银河、翟翔)

中国重污染产业空间集聚及其环境效应查覓包養價格:特征与启示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环境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目标实现关注的重要内容。从排放源头来看,工业污染物是污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重污染产业是工业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因此,从重污染产业的视角探包養網究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显得至关重要。

产业在空间上存在跨区域的迁移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寻求最优的生产区位。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不断搬迁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负外部性的产业对环境政策更加敏感,更容易受环境政策的变化而引发产业转移。通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会通过生产、投资和贸易等方式将此类产业转移到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严格意义上,污染产业转移有来自国际上的,也有来自国内各地区的,已有的证据显示中国部分污染产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承接地在承接重污染产业的同时也要承受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等问题,因而重污染产业的空间集聚会重塑工业污染物的空间布局,成为影响区域环境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重污染产业的区际流动是影响区域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重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对于正确理解已经发生的国际或国内产业转移、调整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愿景至关重要。

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效应的分析已相对成熟,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污染避难所”假说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中。其中,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产业2个分析尺度上,而国内主要集中在省、市级别的尺度,产业层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体上污染密集型企业集聚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宏观视角识别重污染产业集聚及其环境效应仍十分重要,这对从宏观尺度上解析产业的集聚与转移问题、从微观尺度上解析企业迁移的偏好问题和产业承接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资源开发受到约束、环境保护政策收紧和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科学地规划重污染产业的转移趋势,明晰重污染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等对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综合划分各地区主体功能区,提高各地区生态系统价值,高效围绕国家总体目标进行战略性空间部署,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围绕3点内容展开:①识别过去20余年我国重污染产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②分析推动重污染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分析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的重污染产业集聚是否产生了促进作用;③分析在重污染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转移情况及未来重污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所衍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否存在持续恶化的可能性。

重污染产业及其环境效应分析数据集

重污染产业数据集

本研究搜集了中国1999—2021年的工业经济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工业经济数据涉及的行业类型详见附表1和附表2,其中,2004年的采掘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及2017年的工业经济数据缺失,均采用平均值填充的方法进行补充。

目前,重污染产业尚未有严格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主要沿用政府部门出台的环保认定标准。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显示,重污染行业主要涉及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本研究参考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定义了工业产业中的重包養網污染产业情况(附表1和附表2)。

环境污染数据集

重污染排放按照污染源划分为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考虑到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本研究中部分数据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以增强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其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份额、产业结构和要素成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技术创新(主要关注R&D经费支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的说明和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附表3。

中国重污染企业的计量与实证结果分析

重污染产业的集聚特征

通过刻画中国1999、2003、2007、2011、2015和2021年重污染产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图1),发现中国重污染产业明显存在自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扩散趋势。整体上空间层次结构明显,沿海省份、中部地区、西北内陆地区存在错峰特征。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一直以来都是重污染产业的集聚高地,而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四川重污染企业的发展势头明显,是未来重污染产业潜在的新增集聚区。

从1999—2021年中国各省份重污染产业的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窥探重污染产业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转移和扩散趋势。1999年,沿海地区各省份的重污染产业产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直到2007年,山东、江苏和广东成为重污染产业集聚明显的地区。此后,重污染企业逐渐向浙江、辽宁、河北、河南等地扩散。2011年前后,四川和内蒙古成为内陆地区重污染产业的集聚高地,同时重污染产业进一步向山西、湖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扩散。2015年后,陕西、甘肃、重庆、贵州和云南成为重污染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潜在发展区。截至2021年底,新疆和内蒙古的重污染产业迅速壮大,四川、山西、湖北和安徽等地区的重污染产业产值不断提升。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的重污染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与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有关。

中国重污染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影响因素

本研究认为,重污染产业的集聚是产业转移和工业化过程的结果。重污染产业在国内地区的转移,本质上是重污染产业在国内范围区位选择的改变,企业需要考虑要素成本和地区接纳政策。由于重污染产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因此企业区位选择通常需要考虑地方环境政策。“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倾向于向环境准入标准(环境规制)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这一假说同样存在限定条件,如贸易自由、一价定律、各国家或地区间仅存在环境规制差异等。尽管现实中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但国家或地区间的(无)风险套利机制使得实际价格水平能基本符合一价定律原则。当产品价格明晰时,生产成本(要素禀赋)会影响产业的生产区位,进而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地区;当其他条件基本相同时,具有更低环境准入标准(环境规制)的地区将会成为污染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因此,本研究重点考虑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重污染产业集聚的影响,将三者作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份额、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作为控制变量。为验证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是否在省级尺度上成立,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平方项进行检验。

 集聚机制

生产成本(要素禀赋)因素。整体来看,其在核心解释变量中对重污染产业集聚的影响最强。重污染产业中煤炭、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产业占比较大,这类重污染产业的资源密集型导向明显,补偿性工资使得这类重污染产业集聚地的工资水平较高,导致高劳动力成本与重污染产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同步;同时尽管重污染产业首选的迁入地区具有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但重污染企业在迁移时也会综合考虑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政策等条件。只有以上条件达到一定水平的地区,工资水平才会得到更多考虑,因而部分迁入地区的工资水平在重污染产业备选迁入地区中并不具有过大的优势。

环境规制因素。在固定个体效应时不显著,但在固定时间效应时与产业集聚正相关。省级尺度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在长时间尺度上不显著,即难以支撑“污染避难所”假说。随着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环境保护力度逐渐提高,地区间环境政策的差异逐渐降低,重污染产业寻求较低环境规制的转移策略逐渐失效。

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其对重污染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重污染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省级尺度上,国际尺度的重污染产业转移规模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份额和产业结构因素。对重污染产业集聚作用非常显著。这与传统的工业区位论、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

技术创新因素。仅在时间固定时显著。说明长期技术投入与研发与重污染产业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潜在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出重污染产业的技术投入转向,这可能与资源型地区的开采技术提升、产业链升级、甚至环保投入等密切相关。

重污染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重污染产业集聚对地方环境污染的影响,即重污染产业集聚是否引起迁入地区显著的环境污染状况。

 核心变量

本研究重点考虑重污染产业的集聚和环境规制2个核心变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重污染产业显著增加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重污染产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重污染产业的集聚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弃物产生量存在“倒U”关系,污染物排放量随重污染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环境规制还未能在省级尺度上发挥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作用。环境规制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来仍需要持续深化环境保护政策与生态治理的理念,提高环保力度与环境规制强度。

 其他因素

技术创新。发挥了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作用。通过采用更清洁、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减排降污技术,可有效降低重污染产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总量。

外商直接投资。仅对降低重污染产业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显著。说明外资企业可能为排放固废的行业带来了更环保的理念和更先进技术包養網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污染物排放显著正相关。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升,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逐渐增多,这与包養环境经济学理论基本一致。

市场份额(具体为GDP总量)。与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除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市场份额与经济结构相关联,GDP总量较高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更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更大,这一结果也与产业结构变量的系数相互关联相互印证。

产业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显著正相关。污染物排放通常与工业活动相关,第二产业产值越高,污染物的排放就会越多,因而产业结构变量(第二产业总产值)与污染物排放量显著正相关。

主要结论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重污染产业在过去20多年间的集聚和空间分布,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重污染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集聚机制、研究了重污染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得到以下4点主要结论。

重污染产业的集聚特征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整体趋势一致,存在明显的自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扩散趋势。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是过去20多年中国重污染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而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四川则是未来重污染产业集聚的潜在地区。

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要素禀赋、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份额和产业结构是影响重污染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生产成本(要素禀赋)与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呈正相关。模型结果难以在全国省级尺度上找到支撑“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相关证据。而仅在长时间尺度上对重污染产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技术创新可能揭示了潜在技术投入的转向,这促进了中国重污染产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劳动力成本与区域稳健性检验揭示了中国重污染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的非线性关系检验显示,劳动力成本与我国重污染产业发展存在“倒U”关系。受产业类型和补偿性工资的影响,我国重污染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迁入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但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又促进了重污染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区域异质性揭示了重污染产业在国内转移的梯度特征,即:我国东部地区是承接国际重污染产业的主阵地,国际重污染产业寻求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导致东部地区成为了国际重污染产业转移的“污染避难所”。中部地区重污染产业寻求低劳动力成本、资源富集地区的导向性更加明显。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与重污染产业发展之间的“倒U”关系显著。东北地区的重污染产业则更多受到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缓慢增长。

重污染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显著,重污染产业的聚集显著提高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了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尽管重污染产业的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倒U”关系,即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重污染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但本研究的结果无法支撑“环境规制有降低污染物质排放量作用”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我国省级尺度上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成立,目前许多省份并未达到环境污染的拐点。

研究启示

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了重污染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对我国调整重污染产业布局、出台环境规制与保护政策的启示如下。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排放。各地区政府应顺应重污染产业发展的集聚趋势,预留规划产业集聚园区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集中布局重污染产业集群,以提高重污染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在引导和承接重污染产业发展时,不同地区的政府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导向。① 东部地区。应注重在区域尺度统一规划,同步提高环境政策门槛,加强对重污染产业污染物排放的区域管制,降低“污染避难所”效应,促进东部地区整体范围内污染排放量有序降低,率先建设美丽中国的样板地区。② 中部和西部地区。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在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科学引入相关重污染产业,建设高质量重污染产业集聚区,引导重污染产业合理布局,促进重污染产业在迁入过程后的转型与技术升级;同时,尽快完善重污染产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③ 东北地区。要强化重污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充分挖掘、发挥既有工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升级与改造实现地区振兴。

重视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好政策规避方案,降低重污染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政府应注意重污染产业向新疆、内蒙古等生态脆弱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地区政府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总之,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产业引导和污染应对策略,尽可能在发展产业、包養振兴经济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陈宏阳、余建辉、张文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氛围感经济”解锁消费新场景_中国网

从露营徒步到围炉冰茶,从在自然中探寻内心到享受舒适居家环境——

【扩内需促消费在行动】“氛围感经济”解锁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大众消费逐渐呈现出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的特征,氛围感、情绪价值对消费体验而言尤为重要。从露营徒步到围炉冰茶,从在自然中探寻内心到享受舒适居家环境……追求氛围感,正成为一种日渐盛行的消费方式,解锁更多消费新场景。

邀上好友体验围炉冰茶,享受精致的露营包養、潇洒的旅行,回归温暖的居家环境……近年来,大众消费逐渐呈现出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的特征,氛围感、情绪价值和内心舒适度日渐成为消费体验中的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氛围怡情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支点。消费者不断追求沉浸立体的氛围感,商家大胆创新搭建各种情境空间,供给侧与需求侧合力推动之下,“氛围感经济”正不断解锁出各种新的消费场景。

追求氛围感成消费新趋势

一壶热气腾腾的暖茶在炭火的炙烤中沸腾,上下翻动的茶叶缓缓舒展,阵阵茶香扑面而来……去年冬天,围炉煮茶包養網一经推出,便成为茶饮消费市场的新宠。如今,盛夏已至,围炉“冰”茶代替“煮”茶登场。清幽的环境、爽口的茶水,围炉冰茶于干冰带来的雾气缭绕间,给消费者带来一抹夏日清凉,对抗似火骄阳。

“店里从6月中旬开始,将围炉煮茶迭代为围炉冰茶,套餐中茶饮有冷泡茶和酒酿奶茶,以及配套的甜点、水果、坚果,并且还会赠送一把手工团扇。”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大内·宫保咖啡负责人程雅琴介绍,围炉冰茶套餐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成店内主推的产品。趁着干冰营造的氛围感拍照,几乎成了每位客人的固定动作。而后,人们慢慢品茗畅聊,享受惬意夏日。

在社交包養網價格平台上,不少网友在分享中用“氛围感满满”“仙气飘飘”来形容围炉冰茶的体验感,精致的摆盘、唯美的照片吸引了更多潜在消费者询问“哪里的店”“如何预约”。

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围炉冰茶,都是商家不断将产品进行迭代创新,以满足新生代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做法。用煮茶或冰茶的方式对场景进行创新后,饮茶更具有社交属性和话题感,容易受到年轻群体的认可乃至追捧。

知萌咨询机构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氛围怡情将是一大消费趋势,提升产品氛围力,创造出新氛围空间,成为产品升级和开辟新赛道的切入点。

沉浸式体验需求催生消费新形态

“大自然是有治愈功能的。”最近,在成都工作的陈女士利用周末时间到附近的大邑县白石河谷尝试了徒步,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翠绿的树林、清澈的林间小溪,是自然馈赠的景色,远离城市喧嚣呼吸到的每一口新鲜空气,都让陈女士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放松之感。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经朋友推荐通过公众号参加的活动,组织方负责包车、安排路线、购买保险,还提供零食,在现场煮了咖啡,而她只需支付158元的费用。“这钱花得值。”陈女士说,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开始计划下一次徒步。

通过亲近自然追寻内心的宁静氛围,是近年来人们在工作之余追求精神“治愈”的一种方式。城市里的公园、家门口的草坪、近郊的露营基地,都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场地,带有氛围感的消费场景逐渐催生出新的消费形态。

不仅在户外,越来越多的人也在追寻更具氛围感居家环境,营造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电商平台上,氛围灯、香薰、音箱等“氛围感好物”销售热度快速上升。《2023零售行业消费新趋势白皮书》指出,“氛围升级”是零售行业消费的一大趋势,消费者希望能打造更“超感立体”的沉浸式体验倾向,从美好小物扩展到全方位的情境营造与搭建。

“如果能够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某种意义来说,追求氛围感的消费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表示,氛围感消费当属体验消费的范畴,其火热折射出我国消费层次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的升级发展态势。

氛围感消费激发经济新活力

从露营徒步到围炉冰茶,从在自然中探寻内心到追求舒适居家环境,氛围感消费背后是人们对情包養绪价值的关注。情绪价值促成的感性消费决策及其所引发的相关消费行为,正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

以露营为例,《2022-2023年中国露营行业研究及标杆企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带动汽车、家具家电、食品以及户外电源等相关产业发展。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将达到14402.8亿元。

这个夏天,一场氛围感十足的“村超”狂欢在贵州榕江上演。球场内人山人海、欢呼声雷动,球场外“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周末经济”也随之繁包養平台推薦荣。

据了解,5月13日开赛后的1个月左右时间里,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4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3亿元。仅6月9日至11日,因“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的带动,榕江县在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的餐饮、宾馆、超市的搜索量同比增长74%,便利店、水果店的即时零售订单量环比增长50%。

“无论是围炉冰茶等城市体验消费,还是‘村超’等农村文化体验消费,通过氛围感的营造,都使得消费更具有立体感。”在洪涛看来,“氛围感经济”能够形成一种经济模式和消费时尚,背后必然有充分的消费信心作为支撑。“从某种意义来讲,‘氛围感经济’是一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洪涛说。(记者 时斓娜)


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查覓包養價格生态(深度观察·走进市场探冷暖①)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今年以来,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实体经济企稳回升。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今日起,本版推出“走进市场探冷暖”系列报道,聚焦一个产业集群、一条运输路线、一群创业者,展现千行百业市场主体迎难而上的主动作为,反映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助企纾困的生动实践。

——编者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稳经济的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浙江桐乡濮院镇羊毛衫市场,一场迟到的冬季新品订货会终于如约而至,吸引客商纷至沓来。这座销量占全国75%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两个多月前摆脱疫情影响包養網恢复生机,如今,市场内的1.3万多间门市正全力备战秋冬市场,不远处,6000多家羊毛衫生产企业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产业基地,每年有近7亿件羊毛衫从濮院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市场订单骤降,一度生产停摆。经过复工复产后,再次步入正常轨道。毛衫产业集群的纾困企稳路成为我国经济恢复向好韧性强的一个生动缩影。

挑战之下,企业如何奋力突围?怎样更好助企纾困,实现承压增长?记者调研采访了濮院镇羊毛衫产业集群,探寻他们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实践。

直面压力的奋力转型

持续发力线上直播,加快数字化升级

“桑蚕丝面料短袖,拍一发二,只要98元……”

清晨6点多,千柏年品牌的直播间里,主播已开始吆喝。从早上一直到晚上12点,几个主播轮番上阵,带货几乎不断档。“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能有人下单。”看着后台下单数上涨,品牌创始人俞永祥长舒一口气。

今年3月底,受疫情影响,市场遇冷。一边是订单量大幅下降,另一边则是库存量越积越高。“最难的时候,积压了超过3000万元的货,半个足球场大小的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俞永祥回忆。

面对困难,俞永祥并不慌。4月中旬复工复产,到6月初便完全恢复元气,7月的销售额已追平去年同期水平。

“跨入直播赛道是我们迅速恢复的关键。”俞永祥介绍,两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企业意识到直播不仅是风口,更包養網是突破口,“当时库存积压、现金流吃紧,不转型没办法活下去。”

转型,说干就干。短短两年间,从试水第一场品牌直播到在平台坐拥580万粉丝,如今,千柏年的线上销售占比已从50%提升到95%,市场规模也越做越大,去年公司营收实现翻番。“直面消费者,不仅销售成本更低,还能更好拓展市场。”俞永祥信心满满,上半年营收略有下降,但全年有望实现增长。

当压力从销售端传导到生产端,不少羊毛衫企业也很快给出自己的“解法”。

走进浙江圣奈尔服饰公司数字化工厂,偌大的车间里,几乎看不见人影。48台一体成型智能电脑横机整齐排列、有序运转。只见纱线来回穿梭间,一件件羊毛衫渐次成型。与此同时,车间一楼显示屏上,订单数、产销情况等数据实时跳动,为即将到来的生产旺季提供决策参考。

“近两周,企业销售额已超越去年同期,不少订单也开始回流,7月订单量实现同比持平。”在公司负责人夏连根看来,这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数字化改造和技术提升。

3月正值订货季,圣奈尔刚准备大干一场,便遭遇了新一轮疫情。“尽管很快复工复产,但客户的订货模式却由过去的一次多订转变为少订多补。”夏连根说,新模式要求生产线具备快速反应能力,数字化生产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数字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近20%,订单交货周期从原来的7天缩短至4天,新增订单不降反升。”

无论是转向线上直播,还是引入智能生产线,坚定转型成为濮院毛衫企业奋力突围的关键词。“面对疫情等因素挑战,更多企业加速了数字转型的步伐。”濮院镇副镇长查剑斌介绍,为支持向直播电商转型,濮院成立了时尚产业直播电商联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平台联享、活动联办,带动众多羊毛衫企业完成直播“触网”,实现市场快速回暖。今年上半年,濮院抖音电商直播已服务商家500家,累计销售额超10亿元。截至目前,超过40家企业实现产线智能化升级,小批量定制化生产能力更强。

眼下,1.5平方公里的濮院镇羊毛衫产业集群,300间直播间已然就绪,智能生产中心、智慧物流云仓实现快速响应,1万平方米摄影基地服务一应俱全。“更加完善的基础配套,有利于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助力羊毛衫产业巩固恢复向好势头。”浙江省羊毛衫协会会长吴炳明说。

务实坦诚的政企座谈

落实助企纾困举措,坚定投资发展信心

困难挑战之下,实现承压增长,既要企业持续练好内功,更需有外力相助。

“企业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能不能申领补贴?”

“能,经验收合格,给予投入最高25%的补助。”

“缺乏抵押物,怎么才能更快贷到款?”

“可以找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服务,免担保费。”

6月7日,桐乡市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负责人来到濮院,与当地企业家和市场经营户进行了一场务实坦诚的面对面交流。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各部门负责人逐一解答。

原来,经历了复工复产,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已陆续步入正轨,但上半年当地经历两轮疫情,市场需求疲软,一些采购商处在观望状态,订单总数和每单订货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部分羊毛衫企业由主动出击转入被动退守,投资意愿有所减弱,上半年全镇亿元以上服装企业技改项目降至个位数。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濮院镇党委原委员王海波说,这次企业家座谈会是一场稳企帮扶的政策解读会,摸清楚企业存在的困难,把助企纾困的政策讲透了;这也是一次全镇转型升级的提振会,鼓励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更好提升自身竞争力。

——落实减负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这段时间忙着复工抢单,没留心有这么多惠企政策。”夏连根记忆深刻,座谈会上,到会的企业负责人都拿到了一本“稳企帮扶”专项行动政策汇编。经过部门负责人现场解读,发现可以申报数字化改造补助,预计能为圣奈尔服饰公司省下数十万元。

——亮出贴心服务,坚定企业投资信心。

为持续增加优质产能、提升承接订单能力,前不久,蒂维时装有限公司准备投资1亿元引入进口无缝一体成型机,包養網“多部门网上联审联批,审批效率大大提升,目前已在办理最终备案手续。”公司董事长沈卫国说。

座谈会搭起信息桥,纾困按下“加速键”。5月底,濮院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组织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6月,桐乡市发布惠企纾困44条政策举措,涉及加大中小微企业所得税减税力度、延续降低费率和社保返还政策、降低企业融资和用能成本等举措。为鼓励支持企业稳产增产,桐乡市已提前拨付财政奖补资金6.58亿元,惠企1.36万余户次。今年以来,国网桐乡供电公司累计走访服务纺织企业154次,为用户节约用能成本145.58万元。

数据显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濮院镇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9.6亿元。市场持续回暖,上半年羊毛衫市场实现成交额326.7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56.9亿元,占比近50%。投资不断攀升,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亿元,同比增长18.7%,完成年度目标的51.4%。

“波动只是一时的,只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再难的坎也包養能跨过去。”沈卫国语气坚定,有了政策帮扶,接下来的步子要迈得更大一点,快步向打造无人车间、建设未来工厂的目标迈进。

“虽然只是一次座谈会,但实际上给远方的客户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那就是我们准备好了,欢迎随时过来。”夏连根说,座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公司正在研发新产品,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上下游协作的团体作战

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复苏,融通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向毛衫产业集群深处细细探寻,不难发现,大中小企业正拧成一股绳,汇聚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

“嗡嗡嗡”,信号灯闪烁,机器声轰鸣。浙江乐尚美意实业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吊挂生产线开足马力全速运转,编织、缝合、砂洗、熨烫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件件冬装新品接连下线。

“随着市场逐渐转暖,公司在全国的2400多家线下实体店销量也在回升,目前产能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九成左右。”公司负责人孙公科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作为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时装品牌龙头企业,乐尚美意全面复苏,也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供应商渐次恢复生机。

两公里外的嘉兴慕丽服饰有限公司率先感到“暖意”。由于公司主要市场在长三角地区,受疫情影响,今年产品销量下降近30%。“最犯愁的时候,作为主要客户的乐尚美意非但没有减少订单,反而加派了订单。”公司负责人周红说,线下展销会开不了,他们就带着设计师团队来我们厂房指导款式开发,很大程度弥补了我们的损失,目前公司产能已基本恢复。

再向外看,5公里外的思梵服饰有限公司也开足马力赶订单。“服装交货周期通常有3到5个月,往往需要厂商先行垫款生产。受疫情影响,现金流变得更加紧张,对小企业来说,按时回款就是及时回血。”公司负责人伍洪刚说,虽然行情不好,但乐尚美意的每笔账款总能及时支付,帮助企业扛住风险、持续运转。

小河有水,也让大河丰。“同处一条产业链,倘若上游主力供应商不给力,我们的研发销售体系也难以有效运转。”孙公科说,“公司有40多家供应商,疫情发生以来,货款一天不差,防疫物资及时共享,上下游同频共振、以点带线,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复苏。”

让龙头企业开起来、转起来,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活下来、留下来,成为濮院镇羊毛衫产业集群恢复向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一招。

“历经暖冬和疫情影响,服装行业整体承压,上半年全镇规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4.6%。”查剑斌介绍,通过成立22个服务专班,与辖区内的126家规上企业结对,收集梳理了100多个急难愁盼问题,以清单形式将责任落实到人并逐项化解,更好助力企业尽快动起来、好起来。今年力争新增规上企业30家,亿元企业4家。

携手渡难关后,在濮院镇羊毛衫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并未止步,而是通过融通创新,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创新活力。

作为主力供应商,伍洪刚最近成了乐尚美意的“常客”。“我们受邀联合开发明年春季的新款,几乎每天都要杭州、桐乡两头跑。”伍洪刚说,过去大多是来样加工,跟客户配合度不足,如今深度参与产品设计,让公司稳定发展更有保障。今年底,公司计划新增一批智能化设备,届时不仅日产量将大幅提升,产品开发能力也会更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濮院已经拥有8000多家中小企业和超过120家规上企业,形成集设计、生产到销售于一体的完善的毛衫产业体系,这构成了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底气。”濮院镇党委书记、濮院羊毛衫市场管委会主任虞武君表示,依托产业链优势,下一步将发展“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模式,由以前的单点企业竞争逐步转向产业链的生态竞争,更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立足于“下” 根植于民_中查包養心得国网

岁末年终,江西各地干部深入居民社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调查研究、问需于民,在“四下基层”中走好群众路线、做好民生实事。

干部沉下去,干群心连心

“我们村的自来水什么时候开通?”
  “垃圾中转站打算建于何处?太远不方便,太近影响村容。”
  日前,在包養網比較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黄金乡金岭村六凤坳自然村,新一期的“乡村夜话”热闹开场。黄金乡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在茶叙中聊出乡村建设新图景。
  六凤坳村此前一直未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为此,黄金乡干部下到村里,围绕村基础设施建设听取群众意见,与村民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叙会。
  立足于“下”,根植于民。带着感情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干部才能与群众架起“连心桥”。
  每到年关,宜春市奉新县冯川镇大路口村支部书记胡春强都会挨家挨户走访看望。为关爱村里空巢老人,胡春强带领党员干部上门,了解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帮他们购买年货。
  “大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在腿脚不便的林大妈家中,胡春强见她有些咳嗽,随即买来感冒药,叮嘱她要注意保暖防寒。
  “有问题,找乡贤!”九江市德安县活跃着一批乡贤志愿者,当起了乡村振兴的“智多星”“铁帮手”。在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一间不大的乡贤调解室,成为村民互帮互助的“结义园”。村里大到征地拆迁,小到村民矛盾纠纷,乡贤们都能让矛盾化解在谈笑风生中。据了解,德安县13个乡镇、81个行政村均成立了乡贤联合会和乡贤协会。

化“群众诉求”为“群众满意”

在九江瑞昌市瀼溪河社区的零工市场,“宝妈”刘梅找到一份满意的零工。“趁小孩寒假,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刘梅笑着说。
  小小零工市场,如何托起民生大幸福?瑞昌市针对陪读“宝妈”群体需求,在人员居住密集、距离工业园区较远的社区创办零工市场,方便她们就近入职。
  民生小事是群众心头大事。铜鼓县按照“定人、定车、定线、定时、定点、定价”方式,专门开通县城到铜鼓县产业园区的定制公交,点对点接送员工上下班,把“群众诉求”转为“群众满意”。
  “直达公交开通后,每天上下班可以节省半个小时。”凌晓琳高兴地说。家住铜鼓县城区的她,每天都坐这趟公交到产业园区上班。
  在宜春樟树市店下镇乌溪村,一座年久失修的机耕桥因水库水深量大而一直无法重建,这给村里2000多名群众下田耕作、人员通行造成困扰。
  为响应群众诉求,当地听取村民建议、召集多个包養部门确定修桥方案,采取水库放水、河流上游拦水等方式,把桥墩附近的水抽干、引流,加速项目启动施工。目前,该桥已重建完工,得到村民认可。

用心包養網用情办好惠企实事包養網

前不久,一趟班次为212C的跨省公交畅通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与浙江衢州市常山县两地,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推动两地经济发展。
  “招了56名技工跑了50人!”公交开通前,落户在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的企业常为招不到员工头疼,大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力军了解到,跨省交通不便,是影响招工的重要因素。
  直面企业发展难题,玉山县深入企业、群众家中走访,并根据群众意见合理设置公交站点。“车一通,工人就回来了20人!”林力军说。
  “一到年关,订单需求骤增,但招工相当困难!”江西万年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熊斯富焦急万分时,万年县人社局送来“及时雨”。为企业定制包養網招聘方案,采取“线上线下”“城乡联动”“校园招聘”等方式“花式揽才”。
  “企业的惠企政策什么时候兑现?”“物理空间不足,公司需要扩建厂房提升产能。”在九江市湖口县召开的政企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打开话匣子,有问题谈问题,有诉求提诉求,政府相关部门现场一一回应。
  在南昌市高新区,一家数字化的“就业之家”得到企业负责人认可。“我们利用‘直播带岗’‘云招聘’‘视频双选会’等新媒体方式,将招聘活动由‘面对面’变‘屏对屏’,打破时空限定,架起企业和求职者间的‘云梯’。”高新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小平说。截至目前,高新区举办直播带岗活动198场,为772家用人单位发布用工岗位1.9万余个,成功达成就业意向1.6万人次。

(本报记者孙广见)

线上讨论度高,线下客查包養網站比較流量大——“网红城市”持续上新_中国网

在冰城哈尔滨看松花江上升起的热气球,到广东江门吃一份《狂飙》同款猪脚面,来贵州榕江打卡“村超”,前往上海跟着《繁花》的脚步一起citywalk……这些“网红城市”给予游客以更新潮的旅游体验,也让大家看到一座城市的蓬勃生命力。“网红城市”究竟是如何红起来的?游客在其中的体验如何?这些城市如何将“流量红利”转化为长久的城市竞争力?

信息传播,造就“网红城市”

戴着传统狍角帽的鄂伦春族人,牵着驯鹿走上中央大街,引得网友连连赞叹;胖成球的白狐狸乖巧地趴在游客怀里,眼睛舒服地眯成一条线,网友笑称“质疑纣王、理解纣王、成为纣王”;哈药六厂开放免费包養平台推薦参观,芭蕾舞演员在富丽堂皇的大厅翩翩起舞,网友大呼“这下谁还分得清哈药六厂和卢浮宫”;还有精致的切片冻梨摆盘、索菲亚教堂上空的人造月亮……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据新浪旗下微热点研究院数据,自2023年12月下旬,哈尔滨旅游的信息推送开始发力并保持领先优势,全网信息量超千万条,同比增长4倍。

在社交媒体推动下,哈尔滨线下旅游同样火爆。据哈尔滨市文旅局大数据测算,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4倍和7.9倍。春节期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均达到历史峰值。

哈尔滨爆火,不禁令人想起此前出圈化身网红的城市:重庆、湖南长沙、山东淄博、包養行情四川理塘……这些城市特色不同、风格各异,它们以多样化的城市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座城市为什么会成为网红?

在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王昕看来,在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空间文化现有认知基础上,挖掘、放大空间和文化活动特色,从而形成该城市的标志性文化概念。这种文化概念借由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成大众对城市的“不在场关注”和“在场体验”。“例如喝一杯茶颜悦色,排一顿文和友,这些都是长沙的标志性消费符号。”王昕表示,不在长沙的游客通过网络围观进行“不在场关注”,来到长沙的游客通过打卡拍照上传社交媒体的方包養網式分享“在场体验”,这一过程循环传导,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成为自发参与和打造“网红城市”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加速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介构建了一种无需面对面也能交流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网友都有描述一座城市的权利。关于它的信息流动起初可能杂乱无序,但慢慢汇聚到一些节点上,这些节点最后就会成为关于网红城市的‘话题’。此后,叠加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一个具有话题度的城市就会以很强的冲击性和爆发力形成一座‘网红城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黄琢玮分析。

黄琢玮以团队调研的例子作解释,“比如网友经常讨论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陕西凉皮等,但最终爆发的聚焦点是在‘长安’,也就是说作为‘网红城市’的西安,其话题、关键词是‘长安’。”黄琢玮表示,在社交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网友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长安”会联想到大唐盛世,说“南京”会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旅游尚未成行时,这些想象就会在脑海涌现,无比丰富,也加强了“网红城市”的话题度。

文旅融合,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如何博得更多游客欢心?“网红城市”深谙个中门道。

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称的福建泉州,结合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了体验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活动项目,游客欣赏木偶戏之余还能亲自尝试操控;同时,当地增设夜市、增加梨园戏、南音及高甲戏等剧团的夜间演出场次,为游客夜间旅游开拓了更多可能。

兼具老牌旅游城市和“网红城市”双重身份的云南大理,如今正在精心塑造与“咖啡”有关的城市文化。现在游客前往大理,不光可以望苍山、观洱海,还能坐下来品尝不同品类咖啡,细细感受“咖啡之城”的魅力。

对于那些因影视剧而火的网红城市,政府别出心裁,让游客在打卡影视剧同款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整体城市风貌。网剧《隐秘的角落》拍摄时在广东湛江赤坎老街取景。赤坎老街所属街道邀请文史专家为志愿服务队进行培训,以便志愿者向游人讲解老街历史包養網和文化底蕴。

去年古装剧《长月烬明》收视率喜人,细心的网友发现剧中墨河蚌族公主桑酒和东海蛟龙冥夜两个角色,恰好对应安徽蚌埠的两大地标建筑——张公山公园河蚌姑娘雕像、龙子湖畔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因此纷纷涌入蚌埠。蚌埠顺势开设《长月烬明》旅游专线,并在热门地点设置角色立牌供拍照留念;蚌埠市博物馆还开发了电视剧联名定制徽章。在与剧集联动之外,蚌埠也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小吃,一盘小龙虾、一杯冰酒酿、一份烧饼夹里脊,有网友直言:“我特意来蚌埠看冥夜和桑酒,吃了‘皖C三件套’,这个假期过得很开心。”

不难发现,一座网红城市无论因何走红,都在尝试走文旅融合的路径,让旅客在“网红城市”的“话题”“关键词”之外留下更多记忆。

“很多外国游客就是在旅游中认识我们中国历史文化的。文旅融合能够将优秀历史文化与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展现中国优秀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式。”黄琢玮认为。

流量转化“留量”,实现长红发展

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长红发展是每个“网红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

去年5月,江苏省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通过其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刊发《淄博烧烤这么火,泰州可取什么经》,文章指出淄博对烧烤进行了久久为功的培育管理,从2015年开始持续规范管理烧烤市场,解决露天烧烤油烟污染、扰民等问题。淄博烧烤爆火后,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又执行政策到位,护航市场有力,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据此,相关专家认为,秉持游客至上的理念是城市发展旅游的重中之重,完善周到的公共服务是“留”住游客的重要一环。

更重要的是,“服务意识是长期形成的”,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表示,短期、集中为旅客作出改变,或许能解一个旅游旺季的燃眉之急,但建立更加平等的“友好型市格”、不断完善配套和公共服务,才会让“网红城市”红得长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黄琢玮建议从坚守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实现网红城市长红发展。“社会学有‘麦当劳化’‘迪士尼化’的说法,指的是标准化同时也会带来个性的丧失。”黄琢玮说,放在“网红城市”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模式格式化、千篇一律,比如名头响亮却无当地特色的网红奶茶,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的烤冷面、炸串包養網等小吃摊位,写有“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某某城市”的路牌等,雷同的城市设计令游客审美疲劳,因而只有挖掘、彰显自身独特性,才能加强城市生命力。

“当网红潮流成为过去式,想留住客流量、保持长久吸引力,就要关注当地文化和本地人,因为这些是无法复制的。”黄琢玮表示,尤其是要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一些大众化、网红化口味以外的景点。“比如珠海,网红景点集中在南端、靠近澳门那边,但北边的高新区、海边也非常优美,也有充满历史文化的古镇,这些景点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很多游客依靠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上的推荐安排行程,结果就是随大流旅行。”黄琢玮认为,这在新媒体发展时代不可避免,因此一方面建议游客适当减少打卡式旅游,深入沉浸地感受旅游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希望当地政府用好新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充分运用当地风土人情,创设优质文旅品牌,给广大游客一个“还想再来”的机会。(王晶玥)

探访查包養網山乡看保障_中国网

积石山的冬夜,寒冷刺骨。12月21日凌晨4时02分,再次发生的一场4.1级地震,让人们的神经又紧绷起包養網来。在交通便利的城镇,集中安置点已经建立,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无虞。此时,那些远离城镇、身处大山深处的受灾群众,生活状况怎样?21日一早,记者驱车前往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石塬镇的部分偏远山村。

刘集乡阳洼村,是距离乡政府驻地最远的村庄。9个社(村民小组)全部位于山塬之上。

有29户、167人的三社,已经在两块空地上搭建起37顶蓝色帐篷。掀开门帘,煤炉内的火烧得正旺。

53岁的村民马自龙介绍,现在有100余人在村,“房子基本上都没法住了,前天晚上在外头生火取暖,昨天晚上就开始有帐篷住了,今天晚上所有人都能住进去。”

由于进山道路狭窄,大型运输车辆上不来,阳洼村一度物资供应困难。20日晚,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迅速调集抢险保通力量,采取错峰施工、交替作业等措施,对灾区农村公路全面进行排危拓宽。

记者看到,刘集乡政府驻地至阳洼村路面的拓宽工作已基本结束,一些大型运输车辆陆续到来。

“今天的物资运送量,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积石山县政协副主席马成明19日凌晨3点便赶到了阳洼村,全力保障村民生活、安全。

前往九社的道路狭窄不平,最是难包養網走。不过,小型运输车辆可以通行。一路上,不时会遇到开着小型货车或机动三轮车运送物资的村民。

“昨天晚上,在消防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我们都住进了棉帐篷。包養網”村民戚海平说,吃饭问题不大,就是还缺炉具、煤炭,“已经把情况反映上去了,应该很快就能解决。”

与刘集乡紧邻的石塬镇,也是此次地震中受灾包養網较重的区域。从石塬镇政府驻地出发,沿552乡道前行,路面由宽变窄,走到尽头便是石塬村晏家坪社。

在村里的集中安置点,村民们正分发刚运来的被褥。因为平整开阔地较少,有几个帐篷只能在村内搭建。44岁的村民何秀花和几名村民忙着安装炉具,“昨晚6点包養半左右帐篷就全部搭好了,今天炉子也都给配上了,吃的东西也够。”

不远处,村干部带着房屋排查评估人员挨家挨户开展查勘、登记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排查评估人员会在醒目位置张贴不得入住的标识。

按照计划,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将于本周内完成积石山县所有房屋建筑的应急评估工作。至21日6时,已完成对积石山县城幼儿园、学校、医院的初步排查评估,完成对受灾较重的大河家镇、刘集乡2个乡镇19个村所有房屋的应急评估工作。

21日,首批活动板房在大河家镇梅坡村投入使用,安置受灾群众入住。预计到12月27日,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将搭建超过5000座活动板房,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何秀花说:“灾情总会过去,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生活也会一天天好起来。”


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大数据查包養心得观察)_中国网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制图:汪哲平

核心阅读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一系列数字背后,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部日前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公报数字背后,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保证每个孩子平等受教育机会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能和孩子朝夕相处,不用把孩子留在老家,我们全家都很开心。”在山东济南打工的李女士,前不久把女儿从江西接到身边,并顺利入读了附近的优质公办学校。

在山东,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政策愈发健全。去年,山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安置率达到96.09%,且在指标生分配、评优推先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89.6%;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64.68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达91.85万人……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在每一个适龄儿童的身上。

“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重大专项工程等,大力支持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等,保障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就学机会;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包養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种种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表示。

2022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策部署。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发挥教育投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保发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质量的政策导向作用,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在项目实验室,学生们用实验实证假设、用数据表达结论,像科研人员一样探索研究;在“高端法务”“经典戏剧”课程中,围绕某一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匡园社街”,学生们在邮局、银行、诚信超市等模拟学习空间,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管理……

“以健全的课程体系为支撑,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有效学习,高中阶段教育正向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向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原校长唐江澎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如今,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关键词。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观,学生成长环境得到改善。2022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比例比上年均包養網排名有提高。56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师整体学历持续提高。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1.02%,普通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99.03%,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94.86%,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68.69%。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总量包養达5.04万条,其中课程教学资源覆盖30个教材版本、446册教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慕课数量超过6.45万门,注册用户4.24亿。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更加注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

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前不久,在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现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展示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综合调试技术、高级礼服立体裁剪和手工造花技术等,让人眼前一亮。

“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包養網比較发展,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制造类专业半数毕业生就业于潍柴动力等知名企业,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说。

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6793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9487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10168人。

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如今,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深化卓越人才、紧缺人才培养方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大力推进。目前,12个未来技术学院与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高新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凝练前瞻性未来技术方向;碳储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可持续能源等“四新”专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方面,职业教育适应性显著增强。2022年,职业本科在校生22.87万人,比上年增加9.9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670.90万人,比上年增加80.80万人。全国职业学包養網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在瞄准关键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稳步迈进。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增长5.61%,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下一步将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携手前行共谋发展——写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召开之找九宮格講座际_中国网

3月的博鳌,潮平海阔,绿意盎然。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如期而至。

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全球政商学界汇聚一堂,“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主题背后,有着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期盼与渴望。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五次在博鳌共享會議室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亚洲和世界更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举行的全线下年会。人们期待,论坛汇聚携手前行正能量,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命运交响。

共担责任,以开放共赢凝聚共识

3月26日下午,博鳌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东屿宴会厅,年会第一场分论坛开场前10分钟,会场内已座无虚席。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2024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当前,世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形势持续动荡,世界经济仍徘徊在低增长中,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加强全球治理迫在眉睫……如何面对共同的挑战,怎样承担共同的责任备受关注。

从26日起的4天时间里,近2000名嘉宾聚首南海之滨,聚焦世界经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国际合作四大板块议题深入交流。从论坛到圆桌会、对话会,年会为各界人士提供增进了解、求同存异的机会。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和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这里举行(2024年3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说,每个板块的议题均体现团结促发展这一主旨,通过深入探讨求证,直面挑战、共担责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于变局之中共谋出路、共促发展——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纵观全球,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错综交织。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的论坛年会标识(2024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博鳌亚洲论坛26日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指出交流,2024年仍将是全球经济动荡和分化的一年,亚洲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同时需要应对好内部挑战。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说,在一个高度互联、全球化的世界,挑战风险的影响不会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会跨越国界,蔓延开来。“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减少贸易碎片化”“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破解安全难题、共促世界和平”……数十个议题聚焦世界发展的迫切问题;“必须阻止世界被拉进利己主义和单边主义怪圈”“通过合作来降低碎片化的代价”……多国嘉宾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共识。

在新起点上交流协作、共享智慧——

科技创新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共促创新合作是各方关切。“整体创新的协同才是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壮大的保证。”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以信息通信产业举例,数字领域技术密集、创新速度快,面向未来,更要打造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贯通上下游的创新配合。

博鳌东屿岛零碳休息区(2024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呼唤,碳减排、碳中和是国际合作重点之一。“在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面前,囿于地缘政治而放弃合作毫无用处。”澳大利亚福特斯克金属集团执行董事长安德鲁·福瑞斯特认为,要发挥绿色能源技术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创新与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应对老龄化……这些议题凸显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参会嘉宾期待,博鳌亚洲论坛发出的团结合作之声,为各国应对挑战、推动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共迎挑战,以包容务实深化合作

3月18日至21日,中国贸促会2024年首场外资企业“地方行”活动走进海南。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39家外资企业代表实地考察产业、开展商务对接。企业代表表示,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将为各国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应对挑战,各国需要在开放包容中同舟共济,人们期待以务实行动推动全球经济稳健复苏。

实体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今年年会专门设置“实体经济的突围”分论坛。

“实体经济要实现突围,一定要有产业共荣意识。”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期待通过产业链协同,加强区域化布局、区域间合作等方式,消除壁垒,助力稳健经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从中期看,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在3%上下波动,增速较为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效率增长缓慢、债务水平高企以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各国需要整合减少债务,重建“缓冲区”,同时为本国经济的数字化变革和绿色转型提供资金。

从投资亚洲未来到加速迈向零碳电力,一个个话题紧扣当下热点;从抵御通胀,建议各国做好多部门协调施策,到通过跨国合作提高罕见病诊疗技术和药物可及性,参会嘉宾思想碰撞,着力谋划“博鳌方案”。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各国尤其需要深化区域合作。

《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指出,亚洲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动能仍然强劲。亚洲仍将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

“亚洲地区有着共克时艰的传统。”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表示,多年来,亚洲地区通过合作机制积累信任,也在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框架构建更加包容、有效的地区合作小樹屋架构。“要让这些多样机制相互补充,更好发挥协同效果。”

2000年至202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平均值为5.2%。“全球南方”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为全球发展治理注入日益强劲动力。

“‘全球南方’和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将成为新型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推动全球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共赢与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

共享机遇,以中国创新发展为全球经济提供动力

把握好开放与发展的机遇,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进行系统阐述。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如何加大创新力度、怎样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引发各方关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2024年1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潜能——

翻开年会日程,一系列与“新”有关的话题成为焦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5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大模型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技术共享、国际合作。”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的工人在总装车间生产线上工作(2024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世界看到发展的新活力,也拓宽合作的新空间。

“我看到有关发展氢能源的内容,希望开展更多合作”“我相信,中国将继续为推动绿色、数字化转型教學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参会嘉宾认为,中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将不断推动各方开拓共赢。

共享中国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海南自贸港封关后,跨境物流发展有什么新突破?”“海南未来能否开展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3月19日,一场政企对话会暨投资恳谈会在海口举行。外资企业提问题、说建议,探讨如何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集装箱货轮在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装卸货物(2024年3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海南自贸港政策不断完善,让更多企业看到无限可能。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24条措施,首次发布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近期,一系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更展现了中国愿同世界共享机遇的决心。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李保东在博鳌亚洲论坛26日召开的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设定了5%左右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参会嘉宾期待,中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力。

“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一个更加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参会嘉宾纷纷表达对开放发展前景的信心。

万泉河边,天高海阔。人们期待着,新的“博鳌方案”汇聚起和合共生、共创未来的强大力量。

文字记者:陈良杰、张辛欣、朱超、赵叶苹、王聿昊

视频记者:邓驰旻、梅元龙、姜赛、赵玉和、郭良川、黎多江、郑鑫

海报设计:曾学真

编辑:杨步月、戚文娟、马晶、王浩程、侯帮兴

统筹:何雨欣、黄小希

2024中关村论坛将于4月25日举办 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_中找九宮格私密空間国网

经国务院批准,2024中关村论坛将于4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举办。4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北京市委常委交流、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陈克龙回应各界关切。

办成一届精彩纷呈、卓有成效的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盛会

“自本届论坛筹办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高端定位,强化国家级、国际化,突出全方位、专业性,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于英杰说。

2024中关村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将举办近120场活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家外国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机构等受邀参会,与会嘉宾将围绕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本届论坛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围绕科技前沿、新质生产力、开放生态、科技人才、科技治理等议题举办60场平行论坛;进一步突出本届论坛技术交易的全球性、前沿性、实效性,举办包括重点国别对接会、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首秀”会、高顶尖产品“首发”会在内的30场活动;将于29日下午举办重大成果专场发布活动,面向全球发布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重磅创新政策、最新研究报告。

此外,本届论坛还特别在27日设立人工智能主题日。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将主办1场主题论坛、4场专题论坛和7场特色论坛,5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奖者将参会。会上将发布一批重磅成果,助推北京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建设。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广泛邀请国际科技组织、科学家、创新型企业、投资人参与。具有突出前沿探索、成果共享、开放合作等3大特点。我们期待与各界嘉宾相聚北京,广泛交流、增进共识,把本届论坛办成一届精彩纷呈、卓有成效的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盛会。”陈家昌说。

早日把中关村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高新区。”于英杰表示,“中关村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预计达8.6万亿元,占全国178家高新区的1/6。

于英杰介绍,近年来,中关村以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成功入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率先开辟量子、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建设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等产业集聚区,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一批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多项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已先后向全国复制推广。

于英杰表示,为早日把中关村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下一步,北京市将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创新策源,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二是抓产业提升,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领域,1對1教學加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速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抓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陈家昌介绍,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重大国家战略,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布局的重中之重。中关村论坛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载体。

近年来,北京着力加强建個人空間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北京市布局建设国講座場地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吸引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开展改革政策先行先试,构建良好开放创新环境,辐射带动京津冀等区域协同发展。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于英杰说,“六个创新跃升”包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关村总收入5项指标均实现翻番。“五个全球前列”包括:自2017年以来,稳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全球首位;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411人次,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排名第一;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位居全球第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自然集团、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均位居全球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北京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陈家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