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查包養網站道”集中采访活动_中国网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

主持人 曲卫国:

大家上午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现在开始。今天大会新闻中心邀请了四位部长接受大家的采访,回应社会的关切。四位部长分别是: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先生,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先生,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先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先生。

下面有请第一位部长,科学技术部阴和俊部长。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0:47:09

科技日报记者:

部长您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知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请问过去一年,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什么新进展?下一步有什么重要举措?谢谢。

2024-03-05 11:22:30

科学技术部部长 阴和俊:

谢谢你的提问。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科技部,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他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去年,党中央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技宏观统筹得到有力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速喜人。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包養網 花園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要求,加强宏观统筹,重点加强战略规划统筹、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统筹、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区域创新统筹等,通过抓这“六大统筹”,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攻关,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二是加强战略力量建设,也就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协同,扩大开放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谢谢。

2024-03-05 11:22:41

中国青年报记者:

部长您好,近年来,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都活跃着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影。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上,科技部有哪些措施和考虑?谢谢。

2024-03-05 11:35:44

阴和俊:

谢谢,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包養網少年。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年轻人做出来的。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我们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科技部狠抓贯彻落实,重点推进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胆使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提供平台。比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到目前已经有1100多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总数的20%以上。再比如,在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二是加强培养。以我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我的体会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帮助他们尽早熟悉科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把握方向。我们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我们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

三是做好服务保障。比如,对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我们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我们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说采购、报销、填表等,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

下一步,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把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一直抓下去,努力为他们成长发展创造好的科研环境。在工作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生活上,针对他们的“急难愁盼”,特别是薪酬待遇、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重点关切,会同各方共同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调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绽放青春。

谢谢大家。

2024-03-05 11:36:32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阴部长。下面有请第二位部长,水利部李国英部长。

2024-03-05 11:37:53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4-03-05 11:38:10

主持人 曲卫国:

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1:38:37

新华社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提到,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长。能否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去年水利建设投资的总体规模、资金投向,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谢谢。

2024-03-05 11:40:09

水利部部长 李国英: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和大力推动下,有关部门、机构协同配合,地方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274万水利建设者鼓足干劲、奋力拼搏,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对选取水利工程项目,我们牢牢把握四项原则:第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第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第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灾害问题、水资源问题、水生态问题、水环境问题这四大水问题。第四,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流域整体,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除害与兴利、生产与生态、保护与治理、当前与长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根据这四项原则,我们深入论证并选取了四大类水利工程项目:

第一类,防洪工程。目标是完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实施了1308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3282亿元。

第二类,供水工程。目标是实现水资源区域协调平衡配置,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重点水源工程、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了1474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5013亿元。

第三类,灌溉工程。目标是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大中型灌区、对已建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了514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1497亿元。

第四类,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主要的目标是恢复河流生命、重现流域生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江河湖泊生态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实施了803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2204亿元。

通过这四大类工程,共计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从而进一步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谢谢。

2024-03-05 11:40:20

总台CGTN记者:

我的问题是,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已被纳入国家2024年重点工作。请问,建设国家水网有什么考虑和规划?目前的实际进展如何?谢谢。

2024-03-05 11:44:12

李国英: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们国家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求加快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必须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水网建设。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全面决策部署。《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着力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在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下,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我们将为之积极努力,狠抓落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谢谢。

2024-03-05 11:44:49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李部长。下面有请第三位部长,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2:11:02

人民日报社记者:

您好唐部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粮食产量要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请问唐部长,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形势怎么样?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谢谢。

2024-03-05 12:12:16

农业农村部部长 唐仁健: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也感谢这位记者对粮食安全的提问。确实,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颠覆性的、不可承受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刚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也予以了重点的强调和安排。去年,大家都注意到,我们确实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像夏收时节的“烂场雨”,盛夏时候华北、东北局地的严重洪涝,还有西北的局部干旱,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我们还是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了历史新高,这样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达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一个时期以来,我也注意到,实际上我们粮食是“二十连丰”,只要不超过1%的减产就算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另外,去年还遭了灾,还不轻,最后还丰收了,还再创历史新高。所以,有一些同志确实也从关心“三农”、关心我们的粮食安全出发有一些疑问,这些同志有的可能不干“三农”,有的也许干,但是离开这个行当可能多年,有的家可能就在农村,都了解农村。但是我这里想告诉大家,现在的农村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待会儿我会说到。所以,这里一个基本的意思,很明确无误的、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粮食产量的数字是真实可靠、完全可信的。我想是不是有这么几条,大家都感觉感觉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第一,产量数字的统计不是各级报上来的,也不是农业农村部门统计的,是国家统计局按照他们的法定职责,通过他们在各地的直属直管的调查总队,按严密的程序抽取了大量样本,最后按当季实割、实收、实产的数字计算出来的,这个数字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农业农村部门是干预不了、影响不了的,增就是增,减就是减。去年“烂场雨”,我们夏粮不就减了25亿斤吗?照样有减。

第二,可能很多人的认识来自于这个,以前多年我们确实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粮食增产减产有周期,比如叫“两丰一歉一平”,这个在传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有可能确实是这样。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的接续、矢志不渝的努力,咬定粮食安全不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我们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也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不要说跟几十年前,跟十年前、跟几年前比恐怕都不可同日而语。比如机械化,我们现在三大主粮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比如小麦,大家都很关心,95%以上是机收,现在一台机器要顶过去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一个县要收麦子,以前没有半个月以上不可能,现在三五天就完事儿了。第二个现在的水利包養条件大大改善,现在已经有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很多省遭遇历史极值的高温干旱,但是我们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所以农民讲,只要有水,温度高点没关系,可能还增产了。

第三,我想从大家的实际生活和身边的感受,包括疫情防控的三年、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这些年,我们周边什么时候你听到过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说买不到粮食另外,大家听说过哪个市县、哪个地方跟中央紧急调过粮、都没有。所以粮食是一个刚需品、必需品,只要少了,市场和价格一定会反映出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也表明,比如去年国际大米价格指数涨了21%,但是我们国内大米价格才涨了1.7%,这就是支撑,做不了假的。

第四,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在卫星卫片、遥感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包括我们,其实种了多少粮、收了多少粮,只要有这个技术,都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想大面积地作假、去虚报这些数,不可能,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绝不允许的。

说到今年,今天也巧,又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蜇”。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我们最近调度一下,已经返青的包養網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本来就很好的苗情,还高了0.7个百分点,比近五年平均又高了1.8个百分点,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现在的形势基础还是有的。那么往后怎么办,我想是抓四条:

第一,稳面积。这是基础、是前提,这两年我们的面积潜力已经挖了不少,但是有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撂荒地可以尽量种起来,努力把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第二,提单产。总书记去年明确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我想这个思路基本上就是我们把很多技术集成,通常农口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在原来搞的试验田、示范田、指挥田的基础上,让单产能够大面积的提升。

第三,优服务。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把小农带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主要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今后重点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另外发展各种专业型、社会型、服务型的公司企业,这样构建起一个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带动小农多种粮、种好粮。

第四,强政策。围绕中央提出的健全“两个机制”,就是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今年已经定了几条大的政策,一是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二是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刚才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实行全覆盖。三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同时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这是多少年主产区期盼的。另外还有一些措施,现在正在研究当中,一旦研究定了,我们会及时地发布和实施。

当然,最后还要抓好防灾减灾,因为中国国家大,灾害什么时候都有。今年前段时间四场雨雪冰冻,对南方的油菜和蔬菜有点影响,对北方冬小麦总体是利好的,但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所以我们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在防虫治病方面加强措施。谢谢大家。

2024-03-05 12:12:3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四年,请问部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得怎么样?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哪些思路和举措?谢谢。

2024-03-05 12:45:50

唐仁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党中央给“三农”战线立下的第二条底线,第一个是粮食安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牵挂的大事和要事。最近这三年,也就是实行过渡期以来这三年,我们保持过去的力度和劲头,也就是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发生整乡整村的返贫。

有几组数据和情况跟大家可以简单报告一下。一是去年832个脱贫县所有的农民包括脱贫人口,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396元,近三年每年年均增加都在1200元左右。另外,他们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增速。二是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这样就能保住现在68.7%、大概快70%的收入大头,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劳动能力,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个人以上实现了就业。三是832个脱贫县,每个县现在都已经培育形成了大概2到3个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现在90%以上的脱贫户都参与其中,能够分享收益。

从总体来讲,经过这么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放心的、比较完善的,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消除风险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下一步,我们要更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大家注意是要“衔接”,不是仅就巩固说巩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总书记讲,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怎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么做好巩固之后还有拓展的文章,怎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的我想是这样,按照二十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刚才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好运用好20年前总书记在浙江的时候亲自谋划推动首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我们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千万工程”的经验里面全可以找到,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思路和方法全方位运用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环节和各方面。

具体来讲,结合一个时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工作要求,我想,核心或者关键是不是把握好这三点:

第一,把正出发点。就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一定要明确,这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而不是为别人,更不是为各级干部。所以我们在谋事情、作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真正搞清农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是什么,摸清他们的真实意愿和意图是什么,不能自己拍脑袋,搞那种所谓主观主义的“一刀切”,搞那种形式主义的图虚名。有的地方出现盲目建亭台牌坊、打造“盆景”,有的地方可能还搞“人草大战”等等,这些都是不行的。乡村振兴要由农民说了算,由他们来定,我们进行鼓励、发动和引导,做好这个工作就行了。所以总书记在二十大上明确要求,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也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第二,把住关键点。这个关键是什么,就是“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这是总书记前年对农村厕所革命作出的重要批示,现在看对整个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也是完全适用的。

第三,把好落脚点。按以上的目标和原则落下来到底干点什么事?就是总书记在四川等地考察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各地的情况、条件、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咬准目标,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我想这样几年下来,几个五年规划期下来,积小胜为大胜,一定能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谢谢大家。

2024-03-05 12:46:08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唐部长。下面有请第四位部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张玉卓主任。

2024-03-05 12:46:5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玉卓:

大家好。

2024-03-05 12:47:11

主持人 曲卫国:

请大家提问。

2024-03-05 12:47:39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请问今年国资委将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谢谢。

2024-03-05 12:48:05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玉卓:

谢谢你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媒体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国务院国资委和国资国企的关心支持。今天上午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报告是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其中,对国资国企方面安排部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增加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所有这些最核心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想用三个字来讲中央企业今年准备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那就是“高”,就是高水平的协同;“质”,就是质的有效提升;“量”,就是量的合理增长。我主要从这三个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先讲“量”。这方面,中央企业去年成绩是不错的,实现了销售收入40万亿,增加值10万亿,利润2.6万亿,都实现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投资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投资的调节作用,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2万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这里面投资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去年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全国是3%,我们以比全国高出大约8个百分点的投资增速,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初步统计,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今年头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一些重点行业表现好,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汽车销售量增长15%,水运集装箱的量增长17%,特别是航空、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这说明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对做好今年国资国企的工作,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我再从“质”上讲。我们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一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提高各方面的效率,提高资本效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我们的导向是,企业一定要建立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理念。我们淡化了对规模的考核,比如说,有些企业过去追求500强排名,但500强实际上是指销售收入“500大”,我们现在要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向来努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功能。中央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必须在承担国家责任,为包養網老百姓做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中央明确“三个集中”,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我们的目标是,使得中央企业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能够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功能。

第三个是“高”。主要是讲协同,高水平的协同。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我们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今年将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些好的政策。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是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新能源汽车,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我们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因为我们注意到,汽车行业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燃油车在还很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会比较大,如果对它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我们出政策就是要破除这个障碍,考核它的技术,考核它的市场占有率,考核它未来的发展。再比如,像人工智能,有数据的共享问题,有数据基础设施共享的问题,有你也建、我也建,建了很多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的问题,现在就是要把这些协同起来,以高水平的协同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3-05 12:48:19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国资委对推动央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3-05 13:07:16

张玉卓:

谢谢。刚才在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认真读了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段,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讲产业链,第二个讲了产业的提升,特别是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个讲了数字创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新质生产力,讲了这三段。新质生产力这个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我们也在学习领会和实践过程当中。我理解,主要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我也想用三个字来讲今后中央企业怎么样发展。

第一个是“源”,技术源头;第二个是“升”,产业升级;第三个是“态”,产业生态,合起来就是“源”“升”“态”。

首先,技术要有来源。应该说,这些年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刚才阴部长跟大家介绍,全国的研发投入去年是3.3万亿,其中中央企业的投入是10660亿,接近全国的1/3,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如果以增加值来计的话,是10.2%,全国是2.64%。所以说,中央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相应的,也有很多标志性成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点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油轮,讲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都出自中央企业。这些是多年布局的结果,未来一定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对中央企业来讲,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方面,中央企业做的是比较好的,大量的大科学工程、大的一些成果都出自于中央企业。但是在“立地”,特别是在底层技术、根技术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去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央企业投入了600亿,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对于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同时也要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真正把“顶天立地”立起来,这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第二个,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布局是比较多的,现在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这方面有不少标志性成果,我们有100多个智能工厂,近期一些中央企业与华为合作,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井下采煤工作面上就不需要人了,可以实现本质安全。我们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的行业,很多都是传统产业,通过我们的大模型解决行业的问题、解决企业的问题、解决垂直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3%,中央企业统计下来还不错,27%左右,但还需要加大布局,去年的投资增加了32.1%,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最后就是创新生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过去有的追求规模,有的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现在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我们的劳动者是具有先进水平的劳动者,我们掌握的劳动资料是最先进、最好的劳动资料,包括数据在内,现在中央企业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4-03-05 13:07:40

主持人 曲卫国:

谢谢张主任。媒体朋友们,今天上午的采访活动就到此结束,大会新闻中心将于3月8日上午继续举办“部长通道”,敬请关注,谢谢大家。

2024-03-05 13: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