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固本 激發活力(深度關注·破解基層治理“小去九宮格會議馬拉大車”問題④)_中國網

社區“搬進”小區,一些業主有意見:“自留地”長出“公有田”,必須“要說法”。

面對部分群眾的不理解,做通工作,還得靠實效和用心做工作。書畫室、閱覽室、舞蹈室、音樂室,90%是群眾活動空間……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銀灘路街道營門灘社區黨委書記成亞楠來人就見,見人就問:還有啥需求?“全天候”做工作很快有了效果,“頭一個不訪談答應”的居民張女士,沒了偏見、多了“偏愛”:“辦事不出家門,活動豐富多彩,方便得很!”

“全天候”的時間哪里來?會少了、文少了、表少了……基層這根“針”上的線頭少了,“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群眾服務。”成亞楠說。

近年來,蘭州市扎實推進強基固本工程,抓準關鍵點、向實處發力,層層壓實責任,持續為基層減負賦能,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

強化黨建引領,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走進七里河區建蘭路街道吳家園社區,迎面吹來“復古風”——老舊建筑變身公共文化空間、議事空間、休閑活動空間……人來人往,很是熱鬧。

這里原是蘭州木器廠小區,建筑老舊、空間逼仄。廠子倒閉后,移交社區管理,由于缺時租會議乏資金,沒能成立物業,小區一度管理混亂。垃圾亂放、樓道雜物亂堆,鄰里矛盾不少……居民韓先生感慨:“一言難盡。”

“面對一大攤棘手的問題,吳家園社區一面發揮社區兩委作用,積極對接物業公司和居民,最終商定以‘業主自籌資金+政府補貼+物業公司調配’的模式,把小區物業配齊;一面將轄區黨建聯盟成員單位、‘大黨委’委員等聯合起來,一起商量小區治理的對策辦法。”建蘭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文斌介紹。

如今,老舊小區靚起來了。“不光衛生問題解決了,小區公共空間的管理水平也上來了。”韓先生說,更令人欣慰的是,鄰里間消失許久的歡聲笑語回來了。

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通過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服務群眾“小切口”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

近年來,蘭州市結合當地治理特色,從實效性出發,著力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田字形”基層治理體系。正如“田”字三橫三縱,橫向上加強“鎮(街)、村(社區)、組(小區)”三級黨的領導和組織體系建設,縱向實現“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協同治理。三橫三縱緊密結合,使得基層黨建強起來,基層治理有了“主心骨”。

快到晚飯時間,皋蘭縣水阜鎮砂崗村村民活會議室出租動中心幸福食堂又熱鬧起來。“中午加晚上,一共10塊錢,好吃還管飽。”說起村里辦的食堂,70歲的村民牛有發打開了話匣子,子女在外務工,就個人空間他一人在家。“現在吃食堂,省事不說,人多心情還好。”

“目前已經有20多名老人在這里吃飯,一些腿腳不便的老人,我們還會專門送飯上門。”砂崗村黨總支書記季雅梅介紹。

砂崗村靠近蘭州市區,年輕人多外出務工,在村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目前村里343名老人中,多數在70歲以上,服務好“一老一小”是重要工作內容。“光靠我們的力量肯定不夠,還需要向上借力和向下聚力。”季雅梅說。在機關干部“返鄉走親”、鎮干部“駐村連心”、村干部“入網知心”、基層黨員“聯戶交心”這“一親三心”工作隊助力下,砂崗村也充分發揮村黨小組作用,開辦積分超市,調動群眾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做好村民服務,真正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厘清權責邊界,回歸服務群眾主責主業

在城關區張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兩名工作人員正忙著給居民說“文”解“策”。

工作臺后成排鋪開的錦旗和中心門口為數不多的幾塊牌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每面錦旗背后都有一個溫暖的故事。”山字石社區黨委書記楊靜介紹,“像‘情系兒童教育,構建和諧社區’這面錦旗,就是源自社區主動幫一個困難戶適齡兒童入學的事兒。”

原來,孩子的母親前些年因車禍去世,父親也因特殊情況無法繼續履行家教撫養義務。去年6月底,奶奶王萬碧帶著孩子從外時租會議地來蘭州投奔親戚,住在山字石社區。眼瞅著孩子就要到上學的年紀,卻因為戶籍不在本地,監護人也不在,無法辦理入學手續。毫無頭緒的王萬碧急壞了。

“發現了情況,就要千方百計幫群眾解決困難。”在一次入戶摸排時,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王萬碧的情況。幾經努力,在社區一名“雙報到”黨員的協調幫助下,孩子順利按時上了學。

這是社區靠前作為、主動解決群眾難題的一個縮影。“以前報表多、臺賬多、掛牌多、證明多,主動發現解決居民困難少。”楊靜感慨,“現在市里、區里給我們劃定了權責邊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好‘分內事’了。社區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入戶,更精準地對接居民需求,及時解決群眾難題,真正做到讓工作回歸服務群眾主責主業。”

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厘清權責邊界是個重點任務。蘭州市落實《甘肅省社區組織依法履行職責主要事項清單》《甘肅省社區組織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項清單》兩個清單,明確規定社區承擔的職責24項和協助辦理的29個事項,每一項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讓社區工作者“接活”、辦事都有了依據。

減事項、減牌子、減證明,壓減督檢考數量、精簡考核形式,實實在在給基層減輕負擔。去年以來,蘭州市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村(居)委會只保留親屬關系證明等5項證明內容,城鄉社區辦公場所對外只懸掛城鄉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等不超過6塊牌子,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抓服務。

“現在干工作更順了。”榆中縣城關鎮龔家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文文說起自己工作中的經歷,“就拿養老保險認證來說,我們村里現在居住的多是老人,而養老保險認證需要通過智能手機,很多老人都不會。以前村里工作多,我們走不開,一些老人腿腳不便,也來不了,導致這項工作經常滯后。現在騰出時間了,我們每天有半天要走街入戶,這一過程中順手就幫老百姓認證了,以前耗時兩三個月的工作,現在十來天就完成了。”

推動資源下沉,激發干事創業新動能

突破“天花板”,職業路更寬;工作受關注,生活受關愛……“減上補下”,讓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不但充實了基層一線工作力量,還激發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動力。

“原以為干到頭就是社區黨組織書記,怎么都沒想過能調任公務員。”張帆2009年大學一畢業就在街道辦事處工作,從社區工作者干起,因工作突出,2023年調任七里河區建蘭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成為一名公務員。

張帆的成長得益于甘肅省暢通鄉鎮(街道)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交流渠道的舉措。

省里出政策,市縣抓落實。蘭州市對市級黨政機關行政編制按照5%進行精簡,收回的編制全部用在加強重點領域和基層人員力量上,去年全市事業編調任的公務員均來自基層的鄉鎮(街道)。

“發展渠道更寬,極大調動了基層干部積極性。這兩年年輕干部更愿意往基層走了。”七里河區委副書記張海賓介紹。

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解決“人”的問題是關鍵。蘭州市把配強基層干部隊伍力量、打造精干高效鄉鎮(街道)干部隊伍作為突破點,出臺多項舉措,激發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活力。

“公開招聘專業化管理的村黨組織書記占比超過1/3,732個行政村中有712個村至少配備一名大學生。”蘭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同時,蘭州市積極落實甘肅省委《關于進一步關心關愛干部營造干事創業良好環境的意見》,實實在在保障鄉鎮工作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福利,解決基層干部的后顧之憂。

“人員強了,負擔減了,現在可以更多服務群眾,更多想一些開拓性的辦法。”皋蘭縣水阜鎮黨委書記李奉潔告訴記者,“去年鎮里7個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聯合成立養殖專業合作聯社,當年就還清貸款實現了分紅,各村一年能平均增收15萬元,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