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法元旦起生效查包養經驗,贯彻实施的重点有哪些?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爱国主义教育法元旦起生效,贯彻实施的重点有哪些?

新华社记者白阳、任沁沁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有关部门将推出哪些实招让法律落地?

在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重点工作进行了解读。

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规划室主任杨合庆表示,爱国主义教育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职责任务、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将为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奠定坚实基础。

杨合庆表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要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规律。

“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为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营造良好氛围。”杨合庆说。

把握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包養網法律,是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价值共识,涵养家国情怀、增进民族团结,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现实需要。”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副局长曾建包養網立说。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们落实法律规定、把握重大时间节点有力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契机。”曾建立介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对明年的庆祝活动进行谋划设计。主要设想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深入城乡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学习体验、主题宣讲、缅怀先烈、网上宣传、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激发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浓厚社会氛围,使热爱祖国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内容建设

网络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义务。

中央网信办网络法治局副局长唐磊表示,近年来,中央网信办在推动制定修订网络立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爱国主义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从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个层面,积极完善爱国主义相关制度。

他表示,网信部门将进一步指导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内容建设,组织包養網开展爱国主义相关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持续加大对含有违反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的网络信息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法规制度要求落实到管网、办网、上网全过程,积极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表示,教育部将落实法律规定,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包養行情科和教材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

此外,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场馆育人精品项目、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好“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包養发挥学校与家庭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

创造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文化遗产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

爱国主义教育法对利用红色资源、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明确规定。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周久财表示,将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文化遗产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

周久财表示,文旅部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文艺院团,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览展示馆等资源和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发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将持续推进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工作,支持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非遗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展示效果,推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相关品牌活动,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继续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增进家国情怀。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在各类重大活动中加大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演出推广力度。”周久财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查包養網心得研究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趋势愈加强烈。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其综合性、地域性和系统性学科特质,更是把中国的人地关系研究推向更高发展水平和更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学界围绕“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的提出原因、理论依据、基本内涵、区域发展路径等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美丽中国的概念内涵,学者从生态、社会民生、法治等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了解读,但是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美丽中国”首先“美”在生态,“美”在自然。有学者将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归为广义和狭义2个方面,认为狭义的美丽中国包含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内容,而广义的美丽中国还包括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部分学者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中国目前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状态进行了评估,何天祥等对我国城市生态文明进行了综合评价,谢炳庚等基于环境绩效、人类发展和政治文化3个指数构建省级尺度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发现我国各省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空间差异显著;方创琳等以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5个目标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中科美丽指数”的概念;张晔等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定量评估体系对美丽湖南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方面,多数学者提出包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建议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群众的获得感为中心价值。还有学者提出综合应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美丽中国等概念为近几年所提出,相关学术研究尚在积累中,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缺乏对其中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文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地理图景的科学设计为研究目的,对地理图景的概念内涵、基本要素、设计理念等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从地理学的角度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和目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理图景的概念内涵和基本框架

概念内涵

地理图景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国家战略需求催生的概念。图景指的是理想中的景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国家工程,包含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应着多领域的未来图景,地理图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地理图景的概念内涵是,以地学研究要素为目标,根据人地关系互动机理及重要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做出的一系列关于人地系统的合理展望,其目的是确立并保持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由4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构成地理图景的要素、地理图景逐步实现的时间阶段、因地制宜设计地理图景的区域划分、地理图景设计的政策导向。

基本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的总体目的是引导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地学研究领域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不协调,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来越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产业衰退、城市收缩等问题地区持续形成;快速发展带来的区域发展矛盾复杂化。由于人地系统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需要分要素、分阶段、分区域设计(图1)。

分要素设计。一方面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水、土、气等自然和生态要素入手,将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会显著影响地域功能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属性作为地理图景的研究基点,另一方面综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所提绿色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要求,将会显著影响地域功能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经济、社会、城市、乡村、人口等人文要素纳入地理图景要素体系,统筹考虑人类活动及活动带来的风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的要素体系应以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灾害5个要素组成。其中,资源、生态、环境3个要素是作用地理图景的主要自然要素,人类活动是作用地理图景的主要人文要素;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性要素。

分阶段设计。遵循国家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时间节点要求,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同时考虑到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将迈进新时代的第1个五年规划期节点纳入地理图景的设计阶段中。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的设计阶段分别是2025年、2035年和2050年。

分区域设计。在吴传钧先生对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基本方法的解释中,分类是首要的研究方法,合理组织不同区域的地域功能是实现区域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的空间战略中,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包養护格局中被赋予基础制度的地位。因此,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实现地理图景设计,需要以主体功能区划作为顶层的区域划分规则,据此对不同区域的地域功能形成机制、区域发展分异规律、空间结构演变的有序法则进行分析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的区域划分,首先以主体功能区划为最高层级,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作为顶层区域类别;其次以自然地理地带性、人文经济活动的区域性特征进行综合细分,分别设计有区别的地理图景。

地理图景设计的理论基础

经典区域发展理论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区域间势能为区域均衡发展的基本动力,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引发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人口流动等,这些转移和流动过程造成区域间势能不断转换,逐渐使得区域发展趋于均衡。在引入地域功能思想后所提出的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则扩展了区域均衡发展所涵盖的范围,认为区域发展的目标除了经济发展以外,生态、社会等的发展也是重要内容。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的设计依据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扩展思路进行构建(图2)。

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达到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在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地理图景设计的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平等各类发展状态阈值处于一定状态区间的情况下,标识任何区域(Ri)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Di是趋于大体相等的。这里的综合发展状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类(Di1)、生态环境类(Di2)、资源利用类(Di3)、灾害风险类(Di4)等发展状态综合构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可以通过其更好的生态环境状态、防灾减灾能力、资源保障和利用水平来提高综合发展水平。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的人们会因为生态环境质量不佳或资源利用水平较低或灾害风险较大,而导致生活的综合水平并不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的区域人们生活综合水平高。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的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的必要条件是各区域地理图景的建设能力是相当的,且各区域间的发展要素流动自由。依据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的最终目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的设计和建设,各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不协调、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同时,不同区域地理图景的建设路径是有差异的,各区域将根据各自综合发展状态的具体特征设计不同的地理图景建设方案(图3)。生态环境条件突出而其他方面发展较弱的区域,地理图景建设方案的制定一定有别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好但资源保障能力较差的区域。

地理图景设计的国际对标目标分析

国内外未来“图景”设计概况

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阶段与目标紧密结合,需在21世纪中叶达到地理图景发展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强国地位相匹配。因此,以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为标杆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少走弯路、更快实现地理图景设计目的(表1)。在地理图景设计初期,其核心内容是图景设计指标体系的对标。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学界分析的焦点,其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169项具体目标、232项具体指标)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层面,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重要方面。此外,联合国内部各类专项会议和各分支机构也在各自负责领域制定了相应的可包養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如《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新城市议程》《内陆发展中国家2014—2024年十年维也纳行动纲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等。这些纲领文件的发展目标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形成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集。此外,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及发展领先的城市均提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美国为了应对未来数十年的空间发展挑战,提出“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构建了全国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欧盟委员会负责制定了10年期的欧盟经济发展计划,即“欧盟战略计划202包養網0”,目前正在制定下一步2030年的战略目标。同时,在继承与发展202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方针基础上,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2030年气候与能源战略方针。非洲联盟推出了《2063年议程》,瞄准50年的发展目标,力图在规划期内建成地区一体化、和平繁荣的新非洲。东盟共同体也提出了类似的发展愿景文件《东盟2025:携手前行》,旨在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一些发展水平领先的大城市也制定了自身的发展目标,这些规划和文件均针对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或发展目标。

中国地理图景设计对标对象选择分析

当前学界在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对标设计中,对联合国的相关指标体系参照较多,尤其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在具体指标分析中,我们发现,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由于需要照顾国际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包養網故而其指标和阈值制定的标准略低,并不能前瞻性的预判未来先进地区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的参考价值不如欧盟、美国等发展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指标体系(图4)。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消除贫困、无饥饿、普及教育和医疗等为主题进行指标设计,许多指标目标以我国当前发展水平来看已经或者即将达到,如到2030年实现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结束相关传染病的蔓延、确保所有人能得到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等。同时,部分指标不适合我国发展的趋势,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总量比例,该项指标对发展落后或尚未开发地区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导向作用不明显。再如每10万成年人的商业银行分行和自动取款机(ATM)数量,由于中国未来可能跨越式进入无现金社会,该项指标已经不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欧盟及美国的相应发展计划指标前瞻性较强,对于未来重大发展问题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更适合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的对标对象。《欧盟2030气候与能源战略方针》中明确提出到2050年欧盟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成为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引领性指标。《欧盟战略计划2020》中的“非欧盟的创新人才/机构参与欧盟创新活动的比例”“区域能源价格的差异程度”“经过职业培训后的再就业率”等指标,在国际人才引进、包容性创新、区域基础设施均等化、再就业培训机构效率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我国未来包容性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表2)。

地理图景设计研究展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图景设计是一项紧密结合国家战略目标的复杂性、系统性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内容,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尚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入,在完善地理图景设计框架的基础上,下一步研究需要在4个方面重点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借鉴。美国、欧盟及其部分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具体指标及其阈值上,我国地理图景设计指标体系要以中国国情为主,对部分外来指标进行适应性改造,争取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地理图景设计指标体系。

地理图景设计的空间尺度。地理图景设计是以全国为研究范围,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对未来图景进行设计。因此,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需要辨析以怎样的空间尺度为基本研究单元,才能既充分表达区域的地理特征,又在整体设计上不至过于破碎,形成一个特征鲜明且体系性强的地理图景设计方案。

地理图景设计的居民感知。地理图景的设计是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进行的,美丽中国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居民感知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界定。因此,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衡量及解析对地理图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在地理图景的设计中,需要充分分析居民感知的特征和机制,将居民感知决策纳入设计思路当中,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

设计成果的应用接口。地理图景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包括区域间的发展态势以及发展阈值等,在不同区域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对策中可发挥相当的科技支撑作用。因此,地理图景设计需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紧密结合,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规划、政策体系的导向及考核目标相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忠、余建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审: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_中国查包養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展、综合带动作用日渐显著,形成了一大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精品线路、集聚区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从政策保障、精品工程实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推动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本期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讨。

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乡村旅游有什么特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怎样?

戴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是相对于城市旅游的空间概念,在乡村地区参与的观光、休闲、康养、避暑、娱乐等活动,以及产生的所有消费行为,都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

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空间差异感和生活体验性,有不同于城市的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本地食材和传统烹调的农家菜肴、融入日常生活的民居宅院等。游客到访乡村,可以赏花、采摘、垂钓,参与农事、手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沉浸式体验乡村的美好生活。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分批公布了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根据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汇总统计,全国共有6万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影响力大。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消费、就业和投资,还起到了文化交流、观念变迁等综合带动作用。2019年,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村)接待游客2517万人次,旅游收入23.9亿元,村均收入2192.7万元,农民人均增收0.51万元。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村均旅游就业人数为349人,户均从业人员6.93人,其中包養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占92.4%。农民通过从事旅游行业,不仅开阔了眼界,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例如,在桂林阳朔被称为“月亮妈妈”的农民导游徐秀珍通过做导游学会用英、法、德、日等多门外语与外国游客简单交流。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品质需求,乡村旅游监测点加快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与传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2019年,纳入重点监测的乡村旅游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6.2%,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2.3%,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免费WiFi覆盖率达90.4%。为了更好满足游客对接待环境的品质需求,地方政府、村集体和乡村旅游经营户加大了对人居环境的投入,不仅提高了乡村旅游接待水平,而且加快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例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观念上的差异,村民对乡村旅游经营户把厕所建到客房感到不理解,之后通过村干部和返乡经营者的示范,看到那些具有现代卫浴功能的客房更受游客欢迎,出租率和满意度也明显上升,村民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改善乡村旅游接待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监测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的覆盖率达91.9%,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占比为63.1%,水冲厕所普及率达72.5%。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乡村旅游的市场培育、形象建构和宣传推广;二是完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因地制宜,创新休闲、度假、康养、研学、冰雪、避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三是吸引更优质的旅游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向乡村集聚,提升乡村旅游现代化水平。

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哪些特色发展模式?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各地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乡村旅游采摘园、休闲农庄、乡村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形成了许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模式。根据核心依托要素,乡村旅游可分为文化民俗体验型、城郊休闲游憩型、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

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吸引力,是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陕西袁家村以关中民俗为切入点,通过挖掘民俗文化、发展特色餐饮、强化质量管理、扩大品牌影响,从一个空心村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点。

依托大中城市消费群体,围绕其周末和节假日休闲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也是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成都三圣花乡就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距离知名景区景点较近的村庄,则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例如,甘肃敦煌鸣沙山附近的月牙泉村、福建云水谣景区周边的官洋村等。

将茶产业、苗木产业、柑橘产业、手工艺品产业等本地特色产业与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相结合,围绕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延长产业链,形成特色化发展道路,也是不少乡村旅游点的典型做法。

从具体业态类型来看,乡村旅游既包括传统的农家乐、农家旅馆、家庭农场、农业采摘园,也涉及现代的农业科技园、创意农业产业园、主题民宿、乡村酒店、共享农庄、乡村营地、乡村度假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还有复合型的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地等。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业态形式。北京市旅游局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其中,采摘篱园是为市民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的高新农业试验基地或种植基地;乡村酒店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等结合,让游客获得乡村休闲体验;国际驿站则以接待外国游客体验中国乡村风情为主。

此外,浙江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持续多年推进乡村旅游“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的基础上,目前正围绕红色乡情、田园村韵、绿色康养、教育研学、农事体验、乡村夜游等主题,推出百余条“浙里田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養行情其中既包括以深度体验、特色活动为亮点的沉浸体验型,也涉及以绿色生态、中医药养生为亮点的乡村康养型,还有以原始景观、历史赋能为亮点的古村体验型,以及以产村融合、主题体验为亮点的家庭农场型。

值得注意的是,模式划分是相对单一和静止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则是复杂和动态的。一方面,不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陕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是以关中民俗为切入点的,伴随其旅游项目的丰富和品牌影响的扩大,目前正朝着休闲度假旅游小镇的方向发展。江西婺源立足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过程中逐渐形成由湿地公园、博物馆、包養網各类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多主题多层次餐饮服务以及丰富多彩的夜游和节庆活动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业态,以期满足游客观光、度假、研学、运动、康养等多种需求。

总体来看,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与旅游、商业、体育、康养、生态、科技、教育、交通等诸多行业形成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多数乡村旅游点和旅游目的地在产品和业态方面均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化。乡村绿道、登山步道、户外体育公园、休闲露营地、房车自驾车营地、马术俱乐部、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非遗展示与体验馆、乡村美术公社、乡村音乐部落、乡村动漫基地等各种新形态层出不穷,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趋势更加明显,从而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伴随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扩容升级,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常态化、休闲化、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自驾游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使乡村旅游在产业深度链接方面拥有更加坚实的市场基础。伴随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普及,乡村旅游营销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借助短视频、自媒体等新的营销手段,各类网红乡村旅游点迅速发展起来。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收效如何?

张照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随着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包養網推动农民创新创业的新领域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等一批曾经的贫困乡村通过开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就业增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合计超过320万家。如果按照每个经营主体带动就业5人计算,就业人数超过1500万人。在当前经济复苏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农民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各地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以及经营主体发育情况各不相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别,带动农民增收的方式和路径也不同。具体来看,各地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经营主体基础比较好、工商资本进入积极性比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重点围绕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高当地知名度,从而吸引大量游客。近年来很多地方都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有结合本地传统民俗举办文化节庆,也有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按季节举办节庆活动,如桃花节、梨花节、采摘节等。此外,农民丰收节也成为各地举办节庆活动的重要档口。各地通过举办这些节庆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带动本地农民发展观光园、采摘园、民宿等,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经营性收入。

二是积极引入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并注重村民权益保护和企业开发积极性的平衡。在各地田园综合体、康养小镇、特色小镇等,农民主要是通过土地等资源的流转、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同时到园区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工商企业中,有一大批是房地产或建筑工程企业,其主要是利用自身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对当地特色资源进行规模化开发。近年来,贵州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是部分地区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在这种模式下,农民除了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得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外,还可以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情况获得分红。陕西袁家村主要是打造关中民俗体验村,让农民经营各种餐饮、作坊和农家乐,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每年接待游客达数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四川战旗村则主要是以村集体为载体,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腾退老院落、文化大院和养猪场等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经营文旅综合体项目“乡村十八坊”,将本区域传统农耕非遗技艺和手工作坊汇聚在一起,形成农商文旅融合项目,引入了唐昌布鞋、郫县豆瓣、蜀绣坊等优质项目,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旅游地。战旗村打造“千亩稻田、千亩油菜花”等大田景观,建成党建馆、村史馆、天府农耕博物馆、郫县豆瓣博物馆等场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6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4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对农村资源的再挖掘再开发,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农民一方面可以获得资源开发带来的增值收益,这部分主要体现为租金;另一方面,新业态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增收。此外,部分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则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经营能力,获得更多经营性收入。从对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看,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毗邻巨大的消费市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较快,对农民就业增收的效果十分显著,甚至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浙江德清莫干山地区,地处杭州、上海周边,成为全国知名的“洋家乐”,带动了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德清仙潭村,全村不到2000人,有民宿158家、餐饮店8家、咖啡店2家,民宿产业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包養網 花園旅游风景区周边,大量游客也带动附近乡村民宿、康养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石培华(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规模经营格局。

因地制宜形成多层次多类型产品结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参照,城市周边与郊野之外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很大差别。在美国,都市依托型的乡村旅游以度假型和体验型为主,在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同时,带领城市游客体验农牧劳动的乐趣;在法国,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根据设施水平和目标客群的差异区分了不同“穗级”(星级),并开发了教育农场、家庭农园、露营农园等多种产品形式和活动类型。在辽阔的美国中西部、澳洲大陆腹地等地区,乡村旅游则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牧场旅游、峡谷探险、沙漠观光等更加接近生态旅游和景区观光的旅游产品。

结合本土自然地理和文化特色的产品创新是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个性不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业态复制门槛较低的传统乡村观光旅游而言,区域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形成产品差异化和独特性的关键。日本京都美山村以传统茅草屋顶农舍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为核心,还原了原汁原味的日式乡村;澳大利亚将乡村旅游和葡萄酒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发展乡村葡萄酒旅游,开发出了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休闲活动。

打造利益共同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尊重和保护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关切,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美国和爱尔兰等国家探索了乡村旅游的混合发展模式,强调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乡村居民各司其职,共享收益,又通过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席会议机制保障了社区参与,避免了社区空心化、旅游飞地、主客矛盾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中常见问题的出现。

精细化管理以及营造高质量的旅游场景和氛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论是追求愉悦生活享受的休闲旅游,还是体验民俗传统的文化旅游,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优质的服务与场景氛围都是不可或缺的。日本江户极彩棚田通过炫美灯光打造了夜间沉浸式艺术农田,荷兰莱利斯塔德运用元宇宙技术改造形成了一块梦幻韭菜田,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用传统文化主题统一了乡村景观氛围。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并逐步呈现出不同地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特征。通过梳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中西部地区远离主要客源市场,乡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薄弱,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较低,体验型、度假型乡村旅游开发成本较高,市场风险大。应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化建设,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人文风情发展观光旅游,融入目的地整体旅游体系,吸引团队游客。同时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仿照美国乡村“七通一平”标准(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煤气通、热力通和土地平整)全面提升乡村接待能力。

二是深挖和彰显特色,摆脱“千村一面”,避免套路化和同质化。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引进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围绕本土特色资源进行创意化、差别化开发,在省一级组织专门力量对可供旅游开发的乡村文化进行普查保护和推广,成立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同时引导乡村旅游开发新主题、新业态填补居民生活服务场景的空白,针对萌宠休闲等城市生活新需求开发诸如宠物园地等新产品。试点探索同质化产品评分机制,邀请专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创新性和同质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出台差异化支持政策。

三是强化乡村旅游氛围和景观提升,推进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再开发。游客天然倾向于“旅游氛围”更加浓厚的目的地,为游客提供同日常生活存在显著差异的体验是旅游服务的责任。提升乡村旅游氛围和景观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基础设施进行主题化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软性包装,对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进行本土文化和服务意识的培训,从而提升旅游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感。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查包養經驗代·非凡十年丨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新华社记者安蓓、申铖、魏玉坤

2012—2022,十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洞察时代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攻坚克难、破浪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开启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形成超4亿人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包養網比較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华民族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8%,较2015年上升2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较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这些显著变化,生动诠释新发展理念的蓬勃生机。

10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包養为国家包養網比較发展的战略支撑。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升至第12位;“嫦娥”奔月、神舟巡宇、北斗组网、高铁自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5G基站占全球总数超60%……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由“黑”变“绿”;内蒙古能耗指标结束连续增长态势,由“红”转“绿”;中国植树造林约占全球人工造林四分之一……

10年来,一个个鲜活案例彰显发展底色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5%……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包養会公平正义问题……

新发展理念持续回答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问题,开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引领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

统筹发展和安全 打好转危为机战略主动战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非凡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打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战——

一手抓防疫,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动摇;一手抓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砥砺奋进,经济增速保持全球前列,“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中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处暑将至,放眼广袤田畴,各地不误农时抓好田间管理,确保秋粮和大豆油料稳产增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10年来,我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我国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21年平均煤矿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一倍以上,天然气产量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2亿吨左右;“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能力显著增强,油气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降至2021年的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6.9%上升到25.5%……

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形成有效抵御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防火墙”。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着眼长远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10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

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锚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坚定前行。

7月31日,载有50个集装箱光伏产品的X8059次中欧班列准时驶出沈阳东站,前往德国杜伊斯堡。

累计开行超5.7万列、货值近3000亿包養網美元——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贸易“大通道”。

针对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出“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深中通道稳步建设……当下不断推进的重大工程,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经络,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垒石。

大国经济空间广阔,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10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渐次铺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蓝图变实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全球瞩目……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展望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和奋进步伐向时代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传承非遗 土布生“花查包養網心得”_中国网

2月3日,在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非遗课堂上,一名小朋包養友展示自己制作的土布玩偶。

土布染织技艺是上海市非遗项目,在青浦区练塘镇东泖村,土布染织技艺在乡村妇女间一代代传承。2021年,土布染织技艺传习包養網排名所落户东泖村,当地组织村民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和包養传播。

传习所负责人、非遗传承人沈佳慧带领乡村妇女加强设计和开发,制作出土布的手包包養網、玩包養網價格具、书签等新产品;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传播非遗土布的文化内涵。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要习惯过紧日查包養網站子!财政部多举措强化预算约束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申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记者27日包養網获悉,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

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近年来,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20%;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为落实好习惯过紧日子的部署包養,财政部此次明确多项举措。

通知强调,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对“三公”经费实施更加严格的限额管理。行政和参公事业单位不得使用非财政拨款安排因公出国(境)费;对公务用车严禁超标准租赁高档包養豪华车辆,降低车辆运行维护费用;公务接待中严禁以虚报人数、违规增加陪同人数等方式多开支公务接待费。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调中央部门带头大幅压缩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要优先使用单位内部会议室、礼堂等场所,鼓励采取视频、电话、网络等线上方式开展公务活动。

通知明确,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进一步开展预算评审,遏制项目申报高估冒算、掺杂无关内容等问题;对违规、异常列支费用和突击包養網花钱的行为加大线上监控的力度,对发现的疑点进行日常核查;坚持常态化开展财政资金清理。

此外,通知还要求严格支出管理,兜牢“三保”底线,强调对基层“三保”健全分级责任体系,要求各地坚持优先使用稳定财力用于“三保”。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强调要对重大政策、项目继续开展事前评估,加强绩效目标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调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持续保持财会监督高压态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贯彻包養網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中央财政带头压实责任,不断完善制度措施,让过紧日子成为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自觉遵循的原则,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形成长期过紧日子的良好氛围。

查包養app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_中国网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 金晴中: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现在开始。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民生主题,大会新闻中心很高兴邀请到四位嘉宾出席今天的记者会,回答大家的提问,回应民生关切。四位嘉宾分别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先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女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先生,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先生。谢谢。

现在,请直接开始提问。

2024-03-09 15:00:54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教育部怀进鹏部长。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所以,想请问教育部将采取怎样的举措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呢?谢谢。

2024-03-09 15:09:12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谢谢您的提问。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我很同意您的判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常说人尽其才、行行出状元,我们期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24-03-09 15:09:27

怀进鹏:

大家都知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去年年底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应该说,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把这个“国之大者”转化为教育的实际行动,确实考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我理解,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要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中来理解和推进。要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认为要从打牢基础做起。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实践的教育和培养,来更好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2024-03-09 15:09:51

怀进鹏: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同时,我们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来优化设置学科专业,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我们将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应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鼓励高校各展其优势特色,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同时,面向人民健康培养卓越医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人才的培养。我们将推动更好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各方力量来推进发展。我们将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我们会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坚守一条,要不断地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同时,我们将布局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特别提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有信心,将会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谢谢。

2024-03-09 15:16:25

中国日报记者:

关于就业的问题,我想提给王晓萍部长。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请问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下一步在稳就业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2024-03-09 15:30:2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王晓萍:

感谢你的提问。你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就业怎么看、怎么干。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过去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就业局势持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人,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今年的情况看,就业市场开局良好,企业开工复产、农民工返岗流动平稳有序,求职招聘活跃度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康养护理、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需求走高,小微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技术技能岗位需求快速上升。就业市场这些变化,充分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服务消费潜能的加速释包養網排名放,也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从走势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的支撑,做好就业工作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我们对保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有信心、有底气。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待破解,部分劳动者就业面临一些困难问题,稳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关于今年的就业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部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重点是从五个方面来发力:

第一个方面是全力稳定就业岗位。稳岗位是稳就业的基础。过去一年,我们实施了系列稳就业政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就业创业超过了3000亿元。今年,我们将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更好释放政策红利。

第二个方面是全力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将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就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扶持力度,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力。同时,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充分发挥6900多家零工市场供需对接作用,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

第三个方面是全力提升就业技能。这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政府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有效增加了技能劳动者供给。我们将深入推进技能中国行动,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重点领域需求,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个方面是全力优化就业服务。就业服务是促进供需对接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春风行动”累计举办招聘会3.2万场,同比增加20%;发出专车、专列、包机2.6万辆(次),点对点输送劳动者88万人次。我们将趁热打铁,继续组织更多面向不同群体、不同时段的招聘活动,保持市场热度不减。推广“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

第五个方面是全力保障重点群体。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我们将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拓宽市场化渠道,稳定公共岗位规模,优化全周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谢谢。

2024-03-09 15:30:45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倪部长。今年的政府报告提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请问为什么要稳步?有哪些措施?谢谢。

2024-03-09 15:45:0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倪虹:

谢谢您的提问。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城市里能够更舒心、更安心、更幸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于“稳步”,我的体会就是把握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如何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任务,我想有两个方面。

在理念上,有两点。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各项具体工作扎扎实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是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想明白、干实在,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在行动上,也是两点。一是抓体检,把问题找准,城市和人一样,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为了健康需要体检,城市为了健康也需要体检,怎么去体检?坚持两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住房开始,到小区,到社区,到城区,去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去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体检找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城市更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抓重点,解决问题。也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民生工程,报告提出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我们打算今年再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建设一批完整的社区。

借此机会,我也向大家通报一下去年的情况,去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有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这当中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2200多万居民;加装电梯3.6万部,增设停车位85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2.1万个;改造燃气等各类包養管道约10万公里;建设口袋公园“4100多个、绿道5300多公里,拓展了草坪开放空间1.1万公顷。“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这些工作每一件都很不容易,加装电梯,统一居民的意见不容易,增加停车位、找到合适的地方也不容易,很多问题都是两难甚至多难。但再难,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干,干一个成一个,群众受益一个。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中华民族有传统美德,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我们要发扬这种美德,大家一起来参与、一起来支持,共同把民生的实事一件一件办好。

第二个是“里子”工程。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城市地下管网,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城市的燃气、供水、污水、供热等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今年再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网,既是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更是“良心”工程。我们希望,各地用心用力去做,保证高质量。

第三是安全工程。报告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我理解,宜居、韧性、智慧,都离不开安全这个根本。今年,重点抓两件事:一是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二是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今年再启动100个城市、1000个以上易涝积水点治理。

万事干为先,我们将坚决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把城市更新行动稳步实施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谢谢。

2024-03-09 15:45:2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这个问题提给国家疾控局的王局长。疾控工作和人民健康福祉是息息相关的,围绕着疾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您能否谈一下疾控体系的建设有哪些新的变化?下一步为人民健康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谢谢。

2024-03-09 15:50:18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 王贺胜:

谢谢您的提问。借这个机会,我也要感谢媒体朋友对疾控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疾控体系的建设,作出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坚决贯彻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请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和加强党对疾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系统重塑、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实现了五个“更加”。

一是监测预警更加灵敏。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了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是应急处置更加有效。已在全国建成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队支援。比如,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甘肃和青海承建的3支国家队就立即赶到了灾区,协助和指导开展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杀、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饮用水监测等工作,助力实现灾后无大疫。我们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并且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对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提升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我们还建立了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启用“95120”专用流调号码,有效提升了流调工作的效率。

四是综合监督更加有力。持续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信息化水平,推进实现智能化监管,不断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开展了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等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去年,全国累计开展了监督检查430万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五是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气。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合公众关心的传染病防控、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重要节假日疾病防控等热点话题,及时主动发布指引指南和健康提示,组织专家宣传解读,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包養網 花園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切实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谢谢。

2024-03-09 15:50:36

工人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王晓萍部长。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请问在这方面我们都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4-03-09 15:51:23

王晓萍:

感谢您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了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了6000万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钳工、焊工、养老护理员等一线技工普遍短缺,人才培养需要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的需求。

对技能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两会下团组的时候,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政府工作报告对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体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一是服务产业发展。就是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急需,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技能潜力和匹配度,促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比如,我们将组织开展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夯实人才基础。我们将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服务等领域,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之家,搭建技艺传承和展示交流平台。

二是创新培养方式。就是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总结提升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技能发展生态链,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像是一些地方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的,学完一门课,就可以掌握一项技能;学完一个专业,就能胜任岗位需要。

三是畅通发展通道。就是要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改变技能人才发展的独木桥、天花板困境,增强年轻人学技能、进工厂的意愿。推动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畅通技能人才多元化成长通道。推动区域性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就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大荣誉引领力度,持续组织好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奖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全社会关注技能、学习技能、崇尚技能的热情。去年,我们在天津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涵盖了75%的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带动各地、各行业数十万人参加了培训竞赛选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我国将参加在法国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还将举办一系列全国性、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也请大家多关注、多宣传、多报道。

谢谢!

2024-03-09 15:51:49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想要提给倪虹部长。倪部长您好,我们注意到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地关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想要请问住建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构建新模式呢?谢谢。

2024-03-09 16:02:51

倪虹:

谢谢你的提问。党中央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我想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治本之策。如何构建,我体会有三点:

第一,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第二,在机制上。我想有两点,一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也就是说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抓手就是指导各地编制好住房发展规划。二是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这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供给方面,要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在使用方面,要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专项制度。

第三,在实施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这既是利民之举,又是发展之计,也是转型之策。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重点是平时用得着,关键时刻能用得上。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重点是要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今年重点就是抓开工建设、抓质量安全,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下力气建设好房子。住房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什么是好房子?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我们将引导建筑师精心设计好户型,鼓励企业研发好产品、好材料、好设备,我们也希望能够多行业跨界协同,合力建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让群众能够住得健康、用得安全方便。

在新模式下,我希望现在的房地产企业看到,今后拼的是高质量,拼的是新科技,拼的是好服务。谁能抓住机遇、转型发展,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提供好服务,谁就能有市场,谁就能有发展,谁就能有未来。谢谢。

2024-03-09 16:03:02

中国精神文明网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教育部怀部长。今年我国将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请问教育部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落实这个行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谢谢。

2024-03-09 16:11:20

怀进鹏: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我向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报告一组数据和基本情况,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国一共有中小学幼儿园48.79万所,在校学生2.3亿人,教师1610万人,每个孩子后面都站着好几位家长,可以说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大民生,所以您直接关注到了教育的重要问题,非常难得。

中国基础教育办得怎么样?我们用了大概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是第一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OECD经合组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次大会同意在中国上海举办STEM教育研究所,STEM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数理化农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发达国家之外首次设立的一类研究所,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对中国在人才培养、理工农医、STEM教育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上好学”的愿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我理解,所谓“扩优提质”,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具体怎么实现,我想我从五个方面向各位作个报告。

一是结构布局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更好更合理地优化城乡两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县域普通高中的建设,着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源,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2024-03-09 16:11:38

怀进鹏:

二是学位供给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增加优质学位,我们将进一步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推进“四个一批”: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努力使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三是培养能力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优质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是教师队伍要扩优提质。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教育家精神”巡回演讲,广西北海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范徽丽,她是“全国最美教师”,她在谈“教育家精神”理解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依靠有爱的温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们会继续加强“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大力实施“国优计划”,通过“双一流”大学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持续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其中必答之题,我们要不断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五是合作育人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学校、大熔炉,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期望与家长一道,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我们希望与社会合作,把更多优质的社会育人资源提供给孩子,同时让不良信息、不良行为远离未成年人。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积极面对现实,让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学校与家庭、与社会来共同守护和关爱我们的未来,共同推进基础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

谢谢。

2024-03-09 16:11:59

南方周末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王贺胜局长。大家对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的防控问题都很关心,请问目前我国在遏制这些重大传染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方面的情况如何?谢谢。

2024-03-09 16:27:34

王贺胜:

谢谢您的提问。传染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疾控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疾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传染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批”。

一是消除了一批。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又消除了疟疾,结束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公共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二是控制了一批。目前,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5%以上,每年新报告感染者数、感染者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结核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成功治疗率保持在了90%以上,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大幅减少,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普及乙肝疫苗接种,五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护了数以千万的儿童免于感染。

三是降低了一批。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比如,近年我国每年报告五六百例麻疹病例,这在全球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包虫病、蛔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疫情也明显下降,全面迈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风险仍然持续存在,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效的任务仍然艰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防控体系,优化防控策略,巩固提升防控成效,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谢谢。

2024-03-09 16:28:20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王晓萍部长。人社领域公共服务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仅事项多,频次也很密。我想请问部长,在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2024-03-09 16:28:40

王晓萍:

感谢您的提问。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工作桩桩件件都要和群众见面对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效能,是保障惠民政策落实落地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增强群众办事的便捷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人社部门将聚焦群众办事急需,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为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一是整合资源畅通服务渠道。为了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我们集成服务窗口,制定人社公共服务标准,明确事项清单,规范办理流程,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拓展便民服务圈,借助银行、邮局、社区等,推动服务下沉,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多点办需求。丰富上门办、免申即办等服务模式,积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等个性化需求,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二是提质扩容优化办事体验。为了推进跨区域、跨领域事项办理,我们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已取消人社领域65%的证明材料,还将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实施补贴政策直补快办,制度化规范化推行告知承诺制,让办事环节更简、流程更优。大力推行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依托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平台,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等领域,我们已开通40项跨省通办事项,还将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全程网办”,地方事项“省内通办”,实现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三是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服务。为更大程度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我们全面实施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加快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数字化应用场景、智能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的关联事项“智能联办”,惠企便民政策精准直达。比如,我们建设全国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政策找人”、“人岗匹配”的精准服务,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基础。再比如,我们加快社保数字化转型,开展“数据找人”信息比对,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将各类群体广泛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这里,我再介绍一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社会保障卡是政府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目前全国98%的人都有社保卡,9.7亿人还领用了电子社保卡。2023年电子社保卡全年服务151亿人次。社保卡承载的服务,涵盖了政务服务、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民生领域。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实做细社保卡居民服务应用,推出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深化省级“一卡通”,大力推进区域“一卡通”,逐步实现全国“一包養網心得卡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广泛的社保卡服务。

总之,我们将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社服务有速度有温度,让老百姓更暖心更安心。

谢谢。

2024-03-09 16:29:00

香港星岛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怀进鹏部长。我们注意到,今年初中国召开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您发表了“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的主旨演讲,提出了用数字之光开启希望之门的愿景。请问下一步数字教育将采取哪些重点的举措呢?谢谢。

2024-03-09 17:04:09

怀进鹏:

谢谢这位香港记者朋友,也感谢您对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关注。这个会议是当前世界数字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一个合作的舞台。数字教育属于数字中国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更加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们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先后三年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

大家应该都记得,在疫情期间,为了能够保证孩子们的成长,享受不间断的教育,我们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真正推进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有力地保障了在特殊情况下,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保持教育的连续性,让孩子们的成长和受教育尽量不被疫情影响。疫情转段后,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教育变革和演进的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我们专门组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等不同方面和地区的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共同研究和思考在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下,在面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该如何发展,更好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场景和服务范围。

我曾经长期从事信息科技工作,也在教育系统工作了很多年。我理解,数字教育不仅是我们的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教师的成长提高。同时,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在家、在校生活当中对学习的感受,这有利于学校提高育人、管理及治理能力。我们也期望它成为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应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发展,我们的学生既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也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看到,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正在变成我们教育的现实。现在中小学的孩子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去听专家、院士关于科学课、实验课的内容,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职业学校的学生们能够随时在虚拟教室完成他的实践操作课程,甚至用远程的仪器设备来辅助学习。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品鉴国家博物馆的红山玉龙。“暑期教师研修”专题让身处各地的老师们,能够便捷地开展教研合作,这使得我们对大中小幼提供不同学段的培训成为现实和可能。同时我们还建立老年大学,专门为老年人设置读书版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我们有力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刚才王部长特别讲大学生就业,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还提供公共服务,大概每年有1/3的大学生就业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和雇主单位的对接,包括在应聘过程当中的交流和访谈。我们已经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为了国家教育的精品资源平台和面向学生、教师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去年10月去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所学校,当时他们正在上课,我看到在西海固这所学校的学生们与北京的一所学校“同上一堂课”,一个老师在北京讲,这边的老师作辅导。大家上同一堂课、学同一个内容,针对同一个问题来共同讨论回答。我们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改变、改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我们常说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

我们在一起讨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时候常常讲,建设这个平台,要有一种情怀,要把它建成“离不开才叫真本事,用得好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以“应用为王”来建设这个平台,就是让学生离不开、用得上,让老师离不开、用得上,我们体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是更好的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我们在进一步推动这个平台建设当中,首先要做强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让理工农医、STEM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这些优质课程资源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同时,我们做大应用示范,扩大全国应用的覆盖面,让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平台。今年会加大选择一些应用急需、条件具备的地方来建设示范应用平台。同时向中西部、向边远地区加大国家资源整合,支持、指导所在地、所在学校来构建这样的平台,真正让孩子们、让学校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校提高治理能力。

2024-03-09 17:04:33

怀进鹏:

同时,我们还要做优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学习型系统,实现终身教育的数字平台。说到这里,今年两会当中还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也是这一段时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就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我认为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积极拥抱科技与产业的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我们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同时,我们会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加快平台建设。

我们还要加大关注数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的规范性,来引导好、建设好我们的平台,积极参加世界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与伦理相互关系的规则制定。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加强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最后,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教育的开放性。中国的教育是开放的,数字教育更是开放的,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数字教育的合作开放。目前,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已经上线国际版,覆盖多种语言,可以向全世界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去年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信息化领域的最高奖,这也表明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国家主动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推进数字教育在其本国更好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STEM教育研究所,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多边平台、双边交流、加强为世界提供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等方面作出中国的努力,作出更好的回答。简要地说,未来的智慧教育平台,第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叫作集成化。第二,抓住智能化发展的空间,我们叫作智能化。第三,要推进国际化。用简单的术语,叫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简称为“3I”,中文谐音叫“爱教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迎接教育变革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我们更希望这扇大门打开就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开放,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回馈社会,回馈中国和世界。

谢谢您的提问。

2024-03-09 17:04:58

澳门澳广视记者:

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疾病防控的。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警告,说新的变异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请问该如何防范“X疾病”可能带给我们的危害呢?谢谢。

2024-03-09 17:22:21

王贺胜:

谢谢这位澳门记者的提问。国际社会对“X疾病”高度关注,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

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认真总结借鉴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防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平急转换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升早发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演练,做好相关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传染病大流行的前瞻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控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水平。

传染病流行没有国界,防范应对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同行。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大流行条约》缔结和《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订,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谢谢。

2024-03-09 17:22:39

新华社记者:

我想请问住建部的倪虹部长。《政府工作报告》对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住建部将如何抓好落实?谢谢。

2024-03-09 17:22:53

倪虹:

对于房地产市场,大家都很关心,借此机会,对大家关心房地产、关心住建部的工作表示感谢。

2023年,面对个别房企资金链断裂、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认房不用认贷”、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支持居民换购住房税费优惠等,指导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抓好保交楼工作,实现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们不能光看短期,还要看中长期。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转型,稳定市场任务依然艰巨。但是,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从全国城镇住房存量的更新改造需求看,房地产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包養網價格。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尊重规律,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关于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所部署的任务,我们将聚焦稳市场、防风险、促转型这三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稳市场,城市政府要用好调控自主权。房地产是不动产,上海的房子、广州的房子不可能搬到北京,来满足北京人的住房需求。所以说房地产市场是以城市为单元的市场,各城市供求关系有很大差别。我们强调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已经充分赋予了城市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就要扛起责任,要根据人口情况、供需情况以及保障需求,编制好、实施好住房发展规划,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第二,防风险,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当前,房地产的难点是资金。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好的企业有困难项目,困难企业也有好的项目。为此,我们会同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地方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按照“一项目一方案”提出项目“白名单”,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目前,全国31个省份312个城市建立了这个机制,上报的“白名单”项目达到了6000多个。在这些项目中,82.8%是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项目。截至2月底,商业银行已经审批贷款超过2000亿元。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对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对于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坚决依法查处,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三,促转型,让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之家时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总书记深厚的为民、爱民情怀,让我们深受教育。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手抓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样化、多元化方式,着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和农民工等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谢谢。

2024-03-09 17:23:22

金晴中:

谢谢。媒体朋友们,因为时间的原因,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

2024-03-09 17:23:44


红色旅查包養網心得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_中国网

对于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红色资源因其独特的价值而获得发展的契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丰富且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包養平台推薦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用好红色资源对于推动乡村事业的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

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流传着革命的火种和优良传统,是助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各领域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对于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诗包養網排名篇,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赋能乡村产业,增强内驱动力。红色旅游资源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有利抓手。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可以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把人文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推动整个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通过销售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将带动当地的手工业和制造业,促进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同时,通过开发红色旅游,能够辐射带动当地的民宿、休闲、文化、体育等行业,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赋能乡村生态,打造宜居环境。乡村振兴既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红色旅游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又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经济保证。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红色旅游”和“绿水青山”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红”与“绿”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乡村整体规划和部署,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而促进乡村旧貌换新颜,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赋能乡村文明,厚植文化底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软力量”,乡村文明在内部能够提升村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外部能够提升村庄的包養網吸引力与影响力。红色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文明乡风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培育与启发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用好用足用活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凝聚思想共识和激发奋进力量,为培养乡风文明,涵养乡土情怀注入新动能。

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红色旅游资源内在包含着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财富,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坚的红色底色和发展成就,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入到乡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以旅游这种方式开展红色资源的挖掘,可以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精神化为催人前行的奋斗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赋能乡村生活,扩宽致富渠道。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也具备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代担负起富农惠农的新使命,助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提供新渠道。

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未来进路

红色旅游资源对于乡村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入口。新时代新征程,应立足实际,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找准特色发力点,让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最大化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元价值。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化,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革命历史烙印,它以革命先烈、革命领袖的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为主体,以教育人、鼓舞人和启迪人为目的,具有其他旅游资源所不具备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不仅对于加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影响深远。

一要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开展专项调研,全面摸清乡村地区红色资源的分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题材,依托乡村特色大力推出以“红”字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精品路线。例如,可以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影视基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让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二要以鲜活事例、精辟概括和生动讲解来呈现红色旅游资源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乐民、育民、富民。三要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民俗传统、手工艺、歌谣戏曲等结合起来,突显地域特色,打造内容丰富动人、形式新颖别致的精品红色项目,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培育好、使用好人才队伍,让这支队伍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是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应加快优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梯队,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扶持计划,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从人才培养数量上入手。根据新时代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加大实施人才培育项目,切实壮大乡村骨干队伍,增强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和后劲。要成立红色旅游志愿队伍,推动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缓解红色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紧张局面。二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着眼。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教育包養網培训机制。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轮训,加强红色历史普及教育,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其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要加快补齐红色旅游业人才短板,重点扶持乡村和县域旅游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形式多样化,推动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不能墨守成规,要寻找创新红色旅游资源传播形式的“金点子”,让红色旅游资源既“活起来”也“火起来”。要理念先行,摆脱固定思维方式,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介手段结合起来,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探索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途径,提高乡村红色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谋划红色旅游资源的增长点,以“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地区的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保证红色旅游资源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要依托各包養平台推薦地区红色资源优势,畅通对外通道,开展红色旅游协作,通过宣传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联手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三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统一。以艺术赋能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通过艺术性方式来诠释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厚底蕴,让历史鲜活再现,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信仰力量,增添奋进之力。四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三维图像技术、 VR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乡村红色旅游资源全面融合,通过线上空间呈现和线下景点展览来实现资源传播方式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打造红色文化十足的多重沉浸式、互动式的游览体验。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科学化,红色旅游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彼此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后续的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开发、适度开发、可持续性开发原则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其融合化发展。

一要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坚持原址保护、原样修缮、原状恢复,将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纳入到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和修缮。二要以系统思维来推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要强化交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将已有的交通资源进行高标准的衔接,以红色旅游为中心,增修高速铁路,加速乡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从中选出该区域内有显著影响的典型红色景区,并对其进行重点提升,建立比较完备的红色旅游资源系统。要建设符合游客期望的景区公共设施,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服务系统。三要健全完善信息评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跟进游客的反馈意见和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名片,促进红色旅游更好地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刘嘉宇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新华全媒+找九宮格空間|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跨国公司负责人共话中国新机遇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跨国公司负责人共话中国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王希、唐诗凝

26日,“投资中国”首场标志性活动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名企业家和外国在华商协会代表参加。

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开幕,与会者在会场聆听嘉宾发言。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此前一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落下帷幕。在关注年会传递出中国对外开放新举措的同时,众多与会跨国公司深入探寻投资中国的新机遇。

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承压背景下,跨国企业投资中国意愿如何?未来机遇何在?多位跨国公司高瑜伽場地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声音——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继续看好中国市场

在“投资中国”活动现场,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表示,“中国在公司全球制造业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既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实际行动。据介绍,商务部在去年“投资中国年”基础上,今年持续打造该品牌,初步考虑在境内外举办20多场招商引资活动。

“我们相信中国市场的未来。”博世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贺艾德说,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中国客户,也是为了公司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成功。

3月24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中)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会场与嘉宾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不少与会跨国公司释放出“加码”投资中国的新动向:

苹果公司将扩大在上海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汉堡王计划今年在中国新开200家以上门店,并开放特许经营权;欧莱雅集团投资中国本土香水香氛品牌观夏;诺和诺德宣布在天津投资约40亿元,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

“活力四射、回升向好的中国经济让我们看到了非常好的前景。”汉堡王特许经营商TFI TAB食品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科尔汉·库尔多鲁介绍说,公司在全球共有3000家餐厅,其中一半开在中国。随着积极融入中国市场,汉堡王将尝试更好地拥抱中国文化和传统,推出更多具有中国本土风味的季节限定产品,并在三四线城市开设更多新店。

不久前,德国科技集团贺利氏完成了对一家中国先进材料初创公司的股权投资。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凌瑞德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扎根中国,持续扩大投资。如今,贺利氏在中国拥有20个公司、3000名员工,今年就有5家新工厂开工或竣工。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我们一直在中国寻找新的机会。”

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持续发展的信心,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步履不停——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尽管吸收外资增速放缓,但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4.9%。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仍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日前,围绕推进全球医药领域创新合作、外资医药企业在华发展等议题,一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在商务部举行。葛兰素史克、辉瑞、武田制药、默克等多家企业高管畅所欲言,对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开放提出意见建议。

与会企业高管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良好营商环境充满信心,进一步坚定了投资中国的决心。中国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吸引外资政策有效回应了医药企业的关切,将有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作为引资“软实力”,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硬支撑”。

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不断增加,再到常态化沟通机制的建立,中国不断打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政策“组合拳”,为外资企业扎根中国创造良好条件。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4条措施,被看作是中国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又一具体行动。

进一步提高中外人员往来便利性;在增值电共享空間信、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开展准入试点;加快出台2024瑜伽教室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近日,多个权威部门围绕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发声。

安利全球首席执行官潘睦邻说,投资中国近30年,中国已经连续21年成为安利在全球的最大市场,也是增长最快、最好的市场。最近出台的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24条措施等,进一步坚定了公司在华发展信心。

让更多外资共享新机遇

在许多外资企业看来,当前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将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新的投资机会。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拥有行业领瑜伽場地先企业和成熟的新能源供应链的创新中心。“我们相信中国市场将继续增长并在行业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据他介绍,奔驰与宝马合作成立的超级充电合资企业已落户北京,计划在2026年底前共同建设至少1000座超级充电站及约7000根超级充电桩。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减碳技术、清洁能源、数字化转型等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也是跨国企业关注的热点。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在“投资中国”活动上介绍说,基于两国在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沙特阿美已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低的材料以替代传统材料,推动实现气候目标。

在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看来,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一个增长的、创新的、更负责和包容的未来。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这为两国携手并肩,共创和谐与合作的新未来提供了绝佳机遇。”叶鸿慕表示,欧莱雅将坚持在中国、为中国,并与中国共同成长。

多措并举 提升首都水安找九宮格聚會全保障能力_中国网

五大主干河流连续3年全线贯通入海、密云水库协同保水、官厅水库联防联治……日前,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聚焦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私密空間污染、水生态损害以及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水务部门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治水,首都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首都水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更加协调。推动颁布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构建起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节水体系。大力推进河湖滨水公共空间开放共享,温榆河公园一期开园,建成300多公里滨水游憩慢行系统。加快落实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与河北省共同研究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水资源协同保障方案,全力协助推进廊坊向北三县供水管网建设。

聚焦水源安全,强化京津冀水资源统筹调度和协同保护,首都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京津冀,并成为北京市主力水源,2014年以来南水累计进京近95亿立方米;2019年黄河与永定河实现历史性“握手”,5年来,官厅水库上游累计引黄4.2亿立方米,集中输水5.3亿立方米,开展永定河常态化生态补水……在此基础上,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和精细管理,外调水和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水源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交流

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为此,京冀出台《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并加快推动落实,建立完善京冀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订实施两轮补偿协议,持续深化“两市三区”联建联防联治考核机制。2023年签订《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保护长效机制,为推进上游地区保水护水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首都母亲河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目标初步实现。2舞蹈教室017年,京津冀晋4省份启动永定河全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北京市积极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在统筹调配多水源基础上,2019年以来7次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取得显著成效,北京段170公里河道连续5年全线通水,沿岸地下水和生态环境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永定河已形成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实现“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治理目标。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久久为功。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实施地下共享空間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通过压减地下水超采量,持续推进流域补水、区域补水、分段补水、协同补水增加地下水回补量。